初三物理 “運動和力”復習課案
初三物理 “運動和力”復習課案
復習目標
1、力的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發生形變,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4、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
6、力的合成:求兩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邊形法求合力。
1、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所有物體都在不停地做機械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
3、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公式為:
4、變速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常見的運動大多為變速運動。
5、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將物體運動路程s除以所用時間t得到的結果,用來表示物體在運動時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3、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彼此平衡的兩個力合力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體的運動,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
一、力
1.理解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三點:
(l)力的物質性 離開了物體,力是不能存在的.一個物體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別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作用的力.這兩個物體一個稱為受力物體,另一個稱為施力物體.單一的受力或施力物體是不存在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2.力的測量方法
力的測量儀器叫做測力計,其中常用的一種叫彈簧秤.
由實驗可知:在彈性范圍以內,彈簧的伸長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彈簧伸長的長度來表示拉力的大小.彈簧秤的刻度是均勻的.
所謂彈簧的伸長量,指彈簧伸長后的長度和原長之差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又把物體的重力叫做物體的重量,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關.
5.力的圖示法和力的示意圖
為是物理學中的抽象概念,為了使它形象化和便于研究,用圖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叫力的圖示法.用圖示法畫力時,可以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圖是粗略地描述力的圖,它是只沿著力的方向畫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的受力作用.不嚴格追究箭頭的起點和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