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對物理教學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結合本節內容的特點:“聲音的特性:響度、音調、音色”在以前課本上是選學內容,目標層次是“了解”,新課本中定為比“了解”更深層次的“知道”,這就需要對其中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提煉加工;可是課本上的知識還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該怎樣處理呢?現在的課程目標中又增加了“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怎樣才能完成達到呢?現成的方案沒有,只有多次認真地學習《課程目標》,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導下完成目標,為此對于本節的教學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聲音的特性;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音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總結出對音調、響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關因素。
·本節中出現的名詞:樂音、音調、頻率、超聲波、次聲波、響度、振幅、音色。
二、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動腦。
·學會自我構建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討論法。
【實驗器材】
一、教師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鐵架臺、音叉、乒乓球、細繩。
二、學生分組 鋼鋸條(25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世界上的聲音千差萬別、各種各樣:有悅耳動聽,使人心情愉快的樂音(如:音樂廳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雜刺耳,令人厭煩的噪聲(如剎車時的摩擦聲、打磨工件的聲音、電鉆的聲音)。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樂音的特性。
二、進行新課
1.3 聲音的特性(板書)
樂音:是物體作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但同是樂音,有的調子高,有的調子低,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聲音是由振動著的物體發出的,我們會這樣猜想:聲音的差別必然跟物體的振動情況有關,是不是這樣呢?
[師演示]:
請聽:用吉他彈幾個不同的音。
提問:你感覺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聲音的高低不一樣。
我們先來研究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的關系:
一、音調──聲音的高低。(板書)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生分組試驗]
物品:鋼鋸條,記錄表格。
過程:把鋼鋸條緊壓在桌邊上,(1)將鋸條1/5伸出桌外;(2)將鋸條1/3伸出桌外;(3)將鋸條1/2伸出桌外,使其振動發聲。
操作關鍵:(1)按鋸條的手要用力壓緊。(2)使鋸條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
觀察:鋸條伸出桌外長短不同時:振動快慢情況?發出聲音的特點?
實驗總結:請填表。
鋸條伸出長度
振動快慢
聲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較快
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結論 振動的越快 發出的聲音越高(音調越高)。
同學們,剛剛的探究活動很成功,讓我們一起為同學們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板書)
那么能不能用一個物理量來表示振動的快慢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