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 了解聲音的特性。
●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音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理解音調、響度和音色。
● 通過實驗探究音調、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 音調與響度的區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將聲音的特性按照音調、響度、音色的順序進行講授。但是,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往往將“音調”和“響度”兩個概念混同起來。本人考慮到響度比音調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而且響度比音調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響度的干擾之后,音調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將課本中二者的順序顛倒了一下,將知識的處理由易到難。
【學情分析】
聲音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發聲體所發出聲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學生對于聲音的特性的有關知識(尤其是音調和響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錯誤理解。而本節課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就看能否順利改正學生的錯誤理解,真正理解音調和響度。
此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生也向著多方向發展,擁有樂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節課可以讓學生自帶部分樂器供課堂探究之用,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資源】
大小木魚、大小銅镲、大小銅鑼、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鋁板琴、學生自帶樂器(吉他、豎笛等)、乒乓球、鐵架臺、示波器。
。ㄕf明:以上器材可從學校音樂器材室中尋找,也可用其他樂器代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聲音吧!(播放錄音)
請學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關聲音的問題。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類,抽取與聲音的特性有關的問題作為本節探究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
板書:
課題:§3.2 聲音的特性
二、新課教學
(一)手耳并用
請學生利用手邊的器材(包括老師提供的器材及學生自帶的樂器)來發出盡可能多的聲音,仔細傾聽,嘗試用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聲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聲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大;輕敲,聲音小。
生2:有的聲音低沉,有的聲音尖銳。敲大鼓,聲音低沉;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鼓,聲音尖銳。
生3:有的聲音渾濁,有的聲音清脆。敲大木魚,聲音渾濁;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木魚,聲音清脆。
生4:聲音有強弱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強;輕敲,聲音弱。
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