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節內容是《聲現象》一章的重點和核心內容,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掌握聲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聲現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表征聲音的三要素及其決定因素。
難點: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3.教學模式:
自學閱讀,討論與探究,通過各種探究實驗和自主實驗完成本節教學目標。
【教學器材】
1.演示用:多媒體課件、音叉、乒乓球、細線、學生電源、發聲齒輪、硬卡片。
2.學生用:鼓、碎紙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學情分析】
本節教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關,只是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和缺少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們都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聯系到本節的知識中來,學生的學習情趣和興趣將會很濃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聲音的音調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
·知道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和“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培養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興趣,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通過介紹我國在研究聲現象方面的成就,滲透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的聽、看、想、做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聲音的特征,并能在實際中分辨這些特征。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是什么,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先來聆聽一組音樂。(播放不同樂器的演奏聲),學生討論,這些聲音有哪些特點呢?指出這些聲音是千差萬別的,有強有弱,有高有低,那么聲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這些特性又與什么有關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些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響度
我們先來探究聲音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投影: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投影:物理學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很強的聲音震耳欲聾,我們說它響度大;微弱的聲音幾乎聽不見,我們說它響度小。)
同學們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發出聲音,怎樣做呢?要使鼓聲更響些,又要怎樣做呢?學生操作,你們認為鼓聲的響度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讓學生思考,勇敢說出自己的猜想,根據猜想的科學性,找出有價值的猜想,進行檢驗!肮穆暤膹娙蹩赡芘c鼓面振動的幅度有關。”能設計出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的方法嗎?讓學生討論得出實驗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紙屑,根據碎紙屑跳起的高度來顯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學生實驗。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試一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換個聲源,情況又會怎樣?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樣設計顯示響度與振幅關系的實驗呢?學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學上聲音的振動幅度稱為振幅)。
(投影: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_________越大,響度越大。)
2.音調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聲,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圖,讓學生就圖中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音樂知識,通過交流和辨析,引入聲音高低即音調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