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 了解聲音的特性
●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音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總結出對音調、響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關因素。
● 本節中出現的名詞:樂音、音調、頻率、超聲波、次聲波、響度、振幅、音色。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動腦。
● 學會自我構建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鋼鋸條(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鐵架臺、音叉、乒乓球、細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課
世界上的聲音千差萬別、各種各樣:有悅耳動聽,使人心情愉快的樂音(如:音樂廳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雜刺耳,令人厭煩的噪聲(如剎車時的摩擦聲、打磨工件的聲音、電鉆的聲音)。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樂音的特性。
新課教學
&1.3聲音的特性(板書)
樂音:是物體作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但同是樂音,有的調子高,有的調子低,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聲音是由振動著的物體發出的,我們會這樣猜想:聲音的差別必然跟物體的振動情況有關,是不是這樣呢?
[師演示]:請聽:用吉他彈幾個不同的音。
提問:你感覺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聲音的高低不一樣。
我們先來研究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的關系:
一、音調──聲音的高低。(板書)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生分組試驗]
物品:鋼鋸條,記錄表格。
過程:把鋼鋸條緊壓在桌邊上,(1)將鋸條1/5伸出桌外;(2)將鋸條1/3伸出桌外;(3)將鋸條1/2伸出桌外,使其振動發聲。
操作關鍵:(1)按鋸條的手要用力壓緊。(2)使鋸條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
觀察:鋸條伸出桌外長短不同時:振動快慢情況?發出聲音的特點?
實驗總結:請填表。
鋸條伸出長度
振動快慢
聲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較快
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結論 振動的越快 發出的聲音越高(音調越高)。
同學們,剛剛的探究活動很成功,讓我們一起為同學們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板書)
那么能不能用一個物理量來表示振動的快慢程度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9-20頁,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什么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3.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多少?
5.什么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
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和次聲波了解多少?他們有什么用處?
(以上問題事先寫在小黑板上)
老師先引導學生回答,再講解:
1.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板書)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符號:hz (板書)
3.實驗表明: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物體振動快──頻率高──音調高;
物體振動慢──頻率低──音調低。(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