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征(精選3篇)
聲音的特征 篇1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⑴知道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⑵了解音調的高低跟頻率的關系,響度大小跟振幅關系,了解不同的發聲體的音色不同。 ⑶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⑸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訓練學生學習用物理語言表達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⑴采用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規律 ⑵通過學生實驗和聽錄音,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尋找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實驗,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聲學基礎知識興趣。 ⑵通過聲音的三要素學習,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⑶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樂音的三要素,音調與頻率關系,響度跟振幅關系,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得出結論。 2、教學難點及施教微略音調和響度的區別,采用對比的方法,同時加強聽音的反復訓練: 教學用具:鋼尺(鋼鋸條)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樂磁帶(錄有鋼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樂片段)等。 教學程序:一、引入新課設問: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請同學們利用身邊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鉛筆盒和尺子等比較它們發聲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同時讓兩名學生利用教具來動手做實驗。 學生討論:可能會提出聲音現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師總結:這些都是聲音的特征。 二、新課教學1、探究聲音強弱(大。┡c什么因素有關。 同學們在剛才的活動中,已經發現,小鼓的聲音特別響,請敲鼓的同學談談,你怎么做的使小鼓特別響?邊說邊再做給同學們看看。 設問:①請你介紹一下,特別響時鼓面的振動有何特點?怎樣讓別的同學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設計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根據這一現象,同學們能否認為敲鼓時,聲音響到什么程度與鼓面振動的幅度大小有關 學生討論…… ③換了聲源,上述的結論還成立嗎?能否根據表格的內容設計實驗來驗證? 鋸條振動幅度與聲音響度間關系
撥動形式
振動幅度
聲音響度
輕輕撥
用力撥
學生活動:…… 換用二胡可以做同樣的 實驗。 演示實驗兩次用力大小不同彈同一弦時比較聲音響度 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響度:表示聲音的強弱(大。 振幅:表示振動的幅度 它們之間關系:響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決定的 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聲音不但有大有小,還有高有低,我們稱為音調,同學們在講話時,女同學的音調高,男同學的音調低,物理學中的音調大小,在生活中常用尖細、粗啞來表示,而在音樂 中常用音階來區分。 設問:音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同學們能根據日常生活的事實或剛才各種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中,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看法嗎? 學生討論…… 引導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調的高低一定與發聲體的振動有關,我們仍用鋼鋸條來探究這個問題。 簡單介紹研究方法(出示鋼尺) 按照表格的內容設計實驗并得出結論:鋸條的音調與鋸條振動快慢的關系 振動部分長度振動快慢聲音高低1/4鋸條長3/4鋸條長結論歸納總結: ①振動快慢——頻率 1秒內振動次數 單位:赫茲(hz) ②聲音高低——音調 ③二者關系——振動頻率越大,音調就越高 3、音色 啟發:聲音是豐富多彩的,各種不同樂器演奏時發出的聲音,即使音調和響度相同,我們也能分辨出它們的聲音。 學生活動:①請兩位同學分別用二胡和笛子來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對比來聽音。 ②四位女同學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詩,每人讀一句,其它學生聽后指出是誰念的。 歸納:我們之所以能聽出熟悉的人,熟悉的樂器的聲音,是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紹古代編鐘,音色優美 小結:①不同的發聲體音色不同 ②音色是由發聲本身決定的 ③響度、間調和音色的聲音的三要素 4、聲音傳播快慢 設問①: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出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學生討論…… 引出結論:聲音傳播快慢用聲速表示 設問②:閱讀課本14頁開頭相關內容,你能知道哪些知識?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總結 ①聲音通常情況下在空氣中每秒傳播 340m ②聲音在不同物質傳播速度不同,空氣中較小,水中較大,鋼鐵中更大 三、鞏固練習1、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 0.1 m/s,我們世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寫出三個有關的情景 2、百米賽跑時,假如終點記時員在聽見起跑的聲音后才開始記時,他記錄的成績準確嗎?怎樣做才能減少記錄成績誤差? 3、音調和響度有什么區別?談談你的看法 四、布置作業1、課本第14頁作業4題、5題 五、板書設計
聲音的特征聲音三要素1、響度:表示聲音的強弱(大小)響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決定的2、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①頻率,每秒振動次數,單位赫茲②音調高低是由聲源振動頻率大小決定的3、音色由發生體本身決定的4、聲速表示聲音傳播快慢
聲音的特征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教學難點 :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教學過程 :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觸摸喉頭
讓學生用手摸著喉頭部分,分別體會不說話和說話時手的感覺,認識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用碎紙屑和收音機演示(紙盆外露,上放碎紙屑)
請同學觀察播放音樂前后,碎紙屑在紙盆上的情況.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左邊音叉被敲響,右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生將小球彈起.啟發學生說出右邊音叉的發生是靠空氣傳播的.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板書設計
聲音的特征 篇3
課題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三節:聲音的特征
學習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聲音的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有關,音調跟發聲體的頻率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標:
1.通過做“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的實驗”和“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學常用的方法──轉換法。
情感目標:
1、通過體會現實世界中物體發出的豐富多彩的聲音,欣賞美妙動聽的。樂曲,充分享受科學的美感。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意識和互相配合協作的精神。
學習重點
聲音的音調和響度
學習難點
聲音的音調
教具與
媒體
多媒體、音叉、乒乓球、鐵架臺、鋼尺、鼓、橡皮筋、樂器等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幾個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做好知識的鋪墊。
2、[師]我們所能聽到的各種各樣的聲音,你感覺出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3、[師]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師:可見,影響聲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新課,聲音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聲音的音調
1、【提出問題】同樣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響亮有的不太響亮,我們把聲音的高低用音調來描述。單調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2、【猜想】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2、【設計實驗】用同樣大的力,讓物體振動的快慢不同,觀察聲音的不同。
3、【實驗器材】鋼鋸條(或塑料尺)、發音齒輪、紙片
〖方案1〗按教材的樣式,將鋼鋸條壓在桌子邊,使鋼鋸條露出的長度不同,然后用同樣的力撥動鋼鋸條,比較所聽聲音的不同。
〖方案2〗讓發音齒輪按一定的速度轉動,用硬紙片在齒輪邊靠近齒輪,通過硬紙片在不同齒數齒輪上靠近時,感受所發出聲音的不同
4、結論:物體振動越快,其發出聲音的調子就越高,我們把這種聲音的變化稱之為音調的不同。即音調與物體的振動有關,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
5、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
6、觀看不同音調聲音的波形圖(通過視頻播放)
7、認識一般聲音的頻率范圍:
通過看課本上的圖1.3-2,引導學生總結出(1)人的發聲頻率范圍;(2)人的聽聲頻率范圍;(3)哪種動物聽聲的頻率最低和最高;(4)頻率范圍最廣的是誰。
8、觀看多媒體,進一步了解動物之間交流的情景。
9、超聲:人們把高于XX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次聲: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10、介紹超聲和次聲的應用。
。ǘ╉懚
1、【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還有大小的差異,這大小的差異,我們就說它們的響度是不同的,那么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該怎樣描述它呢?
2、【猜想】響度與所用力的大小有關,根據是敲鼓時,用力越大,鼓就越響。
3、【設計實驗】我們怎樣才能證明響度與用力的關系呢?
4、【實驗器材】鋼鋸條(或塑料尺)、鼓、碎紙屑、音叉、小用細線懸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鋼鋸條,讓其一端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其另一端,改變所用力的大小,觀察所發出聲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紙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時,通過鼓所發出聲音的不同,觀察碎紙屑振動起來的高度。
〖方案3〗課本上圖1.3-4所示的實驗,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然后將發聲的音叉靠近小球,觀察小球被彈起的距離。
5、消除學生對用力大小是聲音大小因素的誤區,說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體聲音的大小在其內部看來,決定于其振動的幅度。
6、結論:我們把物體振動時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聲音就越響。
。ㄈ┮羯
1、【提出問題】如果聲音振動的頻率和振幅都相同,這兩個聲音就是一樣的嗎?
2、【多媒體展示】
用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個曲子,聽起來一樣嗎?
觀看聲波的錄像。
3、音色:有別于其他聲音的特殊因素,它因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的不同而不同。
4、舉一些振動頻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卻不同的例子。如課本中的圖1.3-5可以看出,音叉、鋼琴和長笛的基頻(振幅最大的振動的頻率)相同,但是在基頻的基礎上還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動,這些小的振動和大的振動一同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四)三種典型的樂器
先播放幾種樂器的錄像
1、打擊樂器
通過打擊物體,使之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鼓、鑼等。
2、弦樂器
通過撥動弦,使之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動的頻率與弦的張緊程度有關,弦越緊,音調越高。
3、管樂器
通過管中空氣柱的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笛子等。空氣柱越短,發聲的音調也就越高。
4、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樂器。
。ㄎ澹┬〗Y
。┚毩
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該實驗學生都可以操作,將鋼鋸條換成塑料尺也行
學生實驗
85~1100hz
20~2萬hz
最低為狗
最高為海豚
與所用力的大小有關
用不同的力撥動同一個鋼鋸條
學生實驗一樣
不一樣
不一樣
嘗試打擊樂器
嘗試弦樂器
嘗試管樂器
做好知識的預備
也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體現
超聲與次聲方面的資料很多,我們可以隨時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規范的,但此時教師不必指出
這些實驗,要根據情況,進行不同的選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體的波形,比較容易理解
通過嘗試和模仿,激發學生對樂器認識
課堂小結
這節課分析了聲音的三個重要的特征,首先通過錄像發現影響聲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該課的探究環節,得出單調、響度的概念,分別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音調和響度的因素,得出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
在音調和響度都一樣也能區分出聲音的特征來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響音色的因素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教學流程
板
書
設
計
第三節:聲音的特性
一、聲音的分類
聲音可分為樂音與噪聲
二、音調
頻率: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符號為hz。
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超聲:人們把高于XX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次聲: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三、響度
振幅:物體振動時離開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四、音色
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課
后
反
思
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設計時我們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學生的活動,對一些學生不易觀察的現象我們進行了錄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學生對細微變化的觀察。
在典型聲音的素材搜集上,我們還需要些努力,在聲音的對比音效上,在學生不易認識到的特殊聲音上,我們還要進一步通過采集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