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通用14篇)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發布時間:2022-11-06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通用14篇)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3

  教學目標 

  1、  知道聲音是如何發生的,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

  2、  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空氣中20℃時的聲速。

  3、  解回聲的概念。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傳播及速度。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及速度。

  教學方法

  談話法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準備

  音叉2只、小重錘1只、小乒乓球1只,電鈴、玻璃罩、抽氣機、橡皮筋、錄音機1只,磁帶1盒。

  教學過程 

  引入:放一段優美的鋼琴曲,在學生的欣賞中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你耳中的嗎?優美的畫面又是怎樣進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學習了"聲和光"的內容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引出課題。

  教師設疑: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說明。

  教師演示實驗:用小錘敲擊音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緊靠音叉的小球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小球被持續彈起,說明音叉振動發出聲音。(板書)

  學生實驗:

  1、用手觸摸喉部,發"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覺聲帶的振動,教師板書:聲帶振動會發出聲音。

  2、一人繃緊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彈撥,感覺橡皮筋的振動,教師板書:橡皮筋振動會發出聲音。

  歸納上述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固體振動會發出聲音。除固體外,其它物體振動時,是否也會發出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固體、液體、氣體振動時都會發出聲音。也就是說:物體振動時會發出聲音。發聲的物體叫聲源。(板書)。

  教師設疑:聲源發出的聲音又是靠什么傳到我們耳中的呢?

  (板書)二、聲音的傳播

  演示課本P48圖3-3的實驗,請同學們邊觀察實驗現象邊思考下列問題:

  1、  隨著抽氣機的不斷工作,玻璃罩內的空氣的量發生怎樣的變化?你聽到的鈴聲又有什么變化?

  2、  你設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內沒有空氣,也即處于真空狀態,你還能聽到鈴聲嗎?說明: 不能傳聲。

  演示實驗:兩支固有頻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錘敲擊一音叉的叉股,觀察緊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能傳聲。

  教師提問:是否只有氣體能作媒介傳播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得出:

  聲音是靠固體、液體和氣體等物質作媒介進行傳播的。(板書)

  教師設疑;上述物質是如何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出示投影片并講解: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會引起水的振動,形成水波。同樣,聲源在振動時,也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比如在空氣中,物體不斷振動時,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的變化向四周傳播形成聲波。讓學生接著回答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解: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具有一定的速度。我們把聲音傳播的速度叫做聲速。(板書)

  投影課本P49表3-1"聲音在某些物質中的速度"。提問:

  1、  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質中聲速較大?

  2、  2、在空氣中,聲速與溫度有什么關系?20℃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多少?

  3、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得到:

  1、  聲速:V固〉V液〉V氣

  2、  在空氣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3、20℃時,空氣中V聲=344米/秒

  教師設疑:聲波由聲源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會怎樣?學生自學P49"回聲"一段,有疑難的地方向老師提出。

  鞏固練習: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人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

  2、把一只耳朵貼在長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讓人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能聽到兩次敲擊聲,這是為什么?

  課堂小結:依板書進行

  作業 :作業 本P28:1--7,精選P84:1--5

  教學心得:

  課前備課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實驗,應多動腦筋盡量使實驗現象清晰、完美些。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觸摸喉頭

    讓學生用手摸著喉頭部分,分別體會不說話和說話時手的感覺,認識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

  用碎紙屑和收音機演示(紙盆外露,上放碎紙屑)

  請同學觀察播放音樂前后,碎紙屑在紙盆上的情況.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左邊音叉被敲響,右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生將小球彈起.啟發學生說出右邊音叉的發生是靠空氣傳播的.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6

  教學目標

  1、  知道聲音是如何發生的,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

  2、  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空氣中20℃時的聲速。

  3、  解回聲的概念。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傳播及速度。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及速度。

  教學方法

  談話法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準備

  音叉2只、小重錘1只、小乒乓球1只,電鈴、玻璃罩、抽氣機、橡皮筋、錄音機1只,磁帶1盒。

  教學過程

  引入:放一段優美的鋼琴曲,在學生的欣賞中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你耳中的嗎?優美的畫面又是怎樣進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學習了聲和光的內容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引出課題。

  教師設疑: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說明。

  教師演示實驗:用小錘敲擊音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緊靠音叉的小球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小球被持續彈起,說明音叉振動發出聲音。(板書)

  學生實驗:

  1、用手觸摸喉部,發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覺聲帶的振動,教師板書:聲帶振動會發出聲音。

  2、一人繃緊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彈撥,感覺橡皮筋的振動,教師板書:橡皮筋振動會發出聲音。

  歸納上述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固體振動會發出聲音。除固體外,其它物體振動時,是否也會發出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固體、液體、氣體振動時都會發出聲音。也就是說:物體振動時會發出聲音。發聲的物體叫聲源。(板書)。

  教師設疑:聲源發出的聲音又是靠什么傳到我們耳中的呢?

  (板書)二、聲音的傳播

  演示課本p48圖3-3的實驗,請同學們邊觀察實驗現象邊思考下列問題:

  1、  隨著抽氣機的不斷工作,玻璃罩內的空氣的量發生怎樣的變化?你聽到的鈴聲又有什么變化?

  2、  你設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內沒有空氣,也即處于真空狀態,你還能聽到鈴聲嗎?說明: 不能傳聲。

  演示實驗:兩支固有頻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錘敲擊一音叉的叉股,觀察緊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能傳聲。

  教師提問:是否只有氣體能作媒介傳播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得出:

  聲音是靠固體、液體和氣體等物質作媒介進行傳播的。(板書)

  教師設疑;上述物質是如何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出示投影片并講解: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會引起水的振動,形成水波。同樣,聲源在振動時,也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比如在空氣中,物體不斷振動時,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的變化向四周傳播形成聲波。讓學生接著回答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解: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具有一定的速度。我們把聲音傳播的速度叫做聲速。(板書)

  投影課本p49表3-1聲音在某些物質中的速度。提問:

  1、  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質中聲速較大?

  2、  2、在空氣中,聲速與溫度有什么關系?20℃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多少?

  3、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得到:

  1、  聲速:v固〉v液〉v氣

  2、  在空氣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3、20℃時,空氣中v聲=344米/秒

  教師設疑:聲波由聲源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會怎樣?學生自學p49回聲一段,有疑難的地方向老師提出。

  鞏固練習: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人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

  2、把一只耳朵貼在長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讓人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能聽到兩次敲擊聲,這是為什么?

  課堂小結:依板書進行

  作業 :作業 本p28:1--7,精選p84:1--5

  教學心得:

  課前備課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實驗,應多動腦筋盡量使實驗現象清晰、完美些。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觸摸喉頭

  讓學生用手摸著喉頭部分,分別體會不說話和說話時手的感覺,認識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

  用碎紙屑和收音機演示(紙盆外露,上放碎紙屑)

  請同學觀察播放音樂前后,碎紙屑在紙盆上的情況.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左邊音叉被敲響,右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生將小球彈起.啟發學生說出右邊音叉的發生是靠空氣傳播的.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0

  教學目標 

  1、  知道聲音是如何發生的,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

  2、  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空氣中20℃時的聲速。

  3、  解回聲的概念。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傳播及速度。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及速度。

  教學方法

  談話法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準備

  音叉2只、小重錘1只、小乒乓球1只,電鈴、玻璃罩、抽氣機、橡皮筋、錄音機1只,磁帶1盒。

  教學過程 

  引入:放一段優美的鋼琴曲,在學生的欣賞中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你耳中的嗎?優美的畫面又是怎樣進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學習了"聲和光"的內容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引出課題。

  教師設疑: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說明。

  教師演示實驗:用小錘敲擊音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緊靠音叉的小球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小球被持續彈起,說明音叉振動發出聲音。(板書)

  學生實驗:

  1、用手觸摸喉部,發"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覺聲帶的振動,教師板書:聲帶振動會發出聲音。

  2、一人繃緊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彈撥,感覺橡皮筋的振動,教師板書:橡皮筋振動會發出聲音。

  歸納上述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固體振動會發出聲音。除固體外,其它物體振動時,是否也會發出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固體、液體、氣體振動時都會發出聲音。也就是說:物體振動時會發出聲音。發聲的物體叫聲源。(板書)。

  教師設疑:聲源發出的聲音又是靠什么傳到我們耳中的呢?

  (板書)二、聲音的傳播

  演示課本P48圖3-3的實驗,請同學們邊觀察實驗現象邊思考下列問題:

  1、  隨著抽氣機的不斷工作,玻璃罩內的空氣的量發生怎樣的變化?你聽到的鈴聲又有什么變化?

  2、  你設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內沒有空氣,也即處于真空狀態,你還能聽到鈴聲嗎?說明: 不能傳聲。

  演示實驗:兩支固有頻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錘敲擊一音叉的叉股,觀察緊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能傳聲。

  教師提問:是否只有氣體能作媒介傳播聲音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得出:

  聲音是靠固體、液體和氣體等物質作媒介進行傳播的。(板書)

  教師設疑;上述物質是如何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出示投影片并講解: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會引起水的振動,形成水波。同樣,聲源在振動時,也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比如在空氣中,物體不斷振動時,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的變化向四周傳播形成聲波。讓學生接著回答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解: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具有一定的速度。我們把聲音傳播的速度叫做聲速。(板書)

  投影課本P49表3-1"聲音在某些物質中的速度"。提問:

  1、  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質中聲速較大?

  2、  2、在空氣中,聲速與溫度有什么關系?20℃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多少?

  3、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得到:

  1、  聲速:V固〉V液〉V氣

  2、  在空氣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3、20℃時,空氣中V聲=344米/秒

  教師設疑:聲波由聲源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會怎樣?學生自學P49"回聲"一段,有疑難的地方向老師提出。

  鞏固練習: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人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

  2、把一只耳朵貼在長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讓人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能聽到兩次敲擊聲,這是為什么?

  課堂小結:依板書進行

  作業 :作業 本P28:1--7,精選P84:1--5

  教學心得:

  課前備課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實驗,應多動腦筋盡量使實驗現象清晰、完美些。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1

  教學目的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原理.

  重點與難點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是本節課的重點.空氣中聲波的物理圖景建立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之中,每天聽老師講課獲取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新聞了解天下大事,聽音樂陶冶情操.那么,這些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如何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板書1」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發生

  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學生實驗 l]用手抖動書頁發聲.

  「學生實驗1」用手撥動塑料尺發聲.

  [學生實驗3」用手撥動張緊的橡皮筋發聲.

  師:大家看到以上三個實驗中的發聲體都在“動”.請同學們再重復做這三個實驗,認真觀察并思考這些發聲體“動”的特點.

  生:發生體在振動.

  師:再請同學們做以上三個實驗,觀察并思考物體在發聲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生:發聲時物體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2]發聲體在振動.

  [演示實驗1」敲擊音叉,用絲線吊著小泡沫塑料球.當音叉股接觸小塑料球時,小塑料球被音叉彈開;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發聲了,小塑料球靜止.這驗證了什么?

  生: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音叉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3]發聲的音又在振動.

  [演承實驗2」用收音機播放一小段音樂.并問,這美妙的樂聲也是有發聲體在振動嗎?從收音機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讓學生想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生: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

  師:用碎紙揉成紙團放在喇叭紙盆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鈕,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來觀察共敘述觀察到的現象是:小級團在喇叭紙盆上跳動,并閉音量旋鈕,紙團停止跳動.

  [板書4]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學生實驗4]大家一起唱音階“1 3-5 1,l

  -5-3 l”邊唱邊用手摸頸部喉頭部分,發聲時喉頭是否在振動?喉頭振動停止,發聲是否也停止?

  生: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5]發聲時喉頭在振動.

  師:哪位同學知道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舞時如何發出“嗡嗡”聲?

  生:它們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

  師:蟋蟀發聲時復翅舉起與背部成45

  角,左復翅上有它銼,右復翅上有刮器(發音鏡),左右復翅迅速左右開會使復翅振動.蝗蟲也是靠音銼和刮器發聲,但蝗蟲的音銼、刮器長的部位與蟋蟀不同.蟬靠腹部第一節兩側的兩片彈性薄膜即聲鼓振動發聲.請同學們再舉一些發聲作振動的實例.

  生:敲擊鑼、鼓靠鑼、鼓面振動發聲;彈奏樂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動發聲.

  .師:大家能舉出發聲體不振動的實例嗎?

  生:啞然

  [板書6]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3.聲音傳活需要介質.

  師: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演承實驗3]把手放在收音機喇叭上方附近,開大音量,讓學生體驗到空氣在振動,

  師:發聲體振動時,使周圍空氣也振動;如果沒有空氣是一否還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4]將收音機的小喇叭懸掛在玻璃鐘罩里,兩根導線從橡皮塞上穿出接在收音機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或使小喇叭發聲.密封好玻璃鐘罩,開動抽氣機,有樂聲逐漸減弱,最后幾乎聽不到了,再把空氣逐漸放回玻璃鐘罩內,聲音又逐漸加強.

  [板書7] 2.聲音的傳播

  實驗證實了:空氣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師: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怎樣靠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產生聽覺的?

  〔演示實驗5]用振蕩器做水波實驗,投影出振動被水由近及遠地傳播,形成水波.

  師:發聲的喇叭紙盆在振動,也會在空氣中激起向周圍傳播的聲波.只是我們看得見水波,而看不見聲波.聲波傳到我們的耳朵會引起鼓膜振動,產生聽覺.

  [投影1」課本第26頁圖3-4.

  [板書8」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播的.

  師:液體也能傳播聲音,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二舉些實例.

  生:將要上鉤的魚,會被岸上說話聲或腳步聲嚇跑.

  師:魚也能被它們喜歡的聲音吸引,漁民可以利用電子發聲器把魚吸引到網里.這表明水能夠傳聲.讓學生議論水傳聲的實例.

  [投影 2]課本第 26頁圖 3-5·

  [學生實驗 5」小鈴擋在水、酒精和鹽水中搖,能夠聽到鈴聲(學生分成三組,一組做水的實驗,一組做酒精的實驗,第三組做鹽水的實驗).

  師:鈴鐺在水、酒精和鹽水中搖,為什么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呢?

  生:液體能夠傳播聲音.

  [板書9]液體能傳播聲音,

  [學生實驗6]用一根粗線聯接兩只空易拉罐(或紙筒).

  拉緊聯線,在一只易拉罐前小聲說話,在另一只易拉罐上聽聲音.同學之間打“上電話”.老師將收聽聲音的易拉罐放置在擴音器的話筒前,全班同學都可以聽到通過粗線傳播的說話聲.表明固體也能傳聲.

  【板書10】團體也能傳聲.

  師:請同學們舉一些固體傳播聲音的實例.

  生:人耳貼在鐵軌上能聽到遠處火車的轟鳴聲.

  狗在睡覺的時候,把一只耳朵貼在地面上,能聽到遠處的聲音.

  「學生實驗7」伏在課桌上能聽到機械表走動聲.

  〔板書11」聲音能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常簡稱為介質.聲音是靠介質傳播的.

  師:真空不能傳聲.如:登月宇航員們雖近在颶尺,也只能靠無線電話交談.

  4.聲音的傳播速度

  師:聲音傳播需要時間嗎?能舉一些實例嗎?

  生:聲音傳播需要時間,比如賽跑時,看見發令員鳴槍的煙霧后才能聽到槍聲.

  生:雷電同時發生,但我們看到電閃后,才能聽到雷鳴,說明聲音的傳播一定需要時間.

  師: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請大家猜想一下聲音在固體、液體、空氣中傳播時,在哪種介質中傳播得最慢?

  生:(其說不一)

  [投影3」課本第 26頁“一些物質中的聲速”表.

  師:表頭上“米/秒”的物理含義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單位,是表示每秒鐘傳播多少米.

  師:請看銅3810,這表示聲音在銅中傳播時,每秒鐘傳播3810米·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分析聲速表,并議論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l)聲速表中軟木500說明什么?

  (2)聲速表中有空氣(15 )340及空氣(25 )346說明什么?

  (3)從聲速表中看聲音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比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得快?還是慢?

  師:從聲速表所列舉的數據看出聲音在空氣、液體、固體中傳播速度,基本上是由小到大.而軟木傳聲的速度小于所列液體中傳聲的速度.

  表中空氣、煤油、蒸餾水、海水都注有溫度,說明當溫度不同時,聲音在同一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也發生變化.

  大多數同學在閱讀聲速表前猜想聲音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比聲音在空氣傳播得快是正確的.

  [板書12]聲音在團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的速度不相同,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米/秒.

  師:請計算一下,當你和同學去爬山時,你大聲呼喊遠離你680米山崖處的同學,你發聲后多長時間他才能聽到你的喊聲?你還可能聽到什么聲音?

  生:他大約在2秒后能聽到我的喊聲,我還能聽到自己的回聲.

  4回聲及其利用

  [板書13] 對著山崖、高墻喊話,聲音會被山崖、墻壁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就聽到了回聲.

  師:請計算:在課堂里老師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時你的講話聲經多長時間老師才能聽到.如果也能聽到回聲的話,你發聲后多長時間可以聽到回聲?

  生:老師在我發聲后約0.02秒能聽到我的講話聲,如果能聽到回聲應在0.04秒后聽到.但實際上我聽不到.

  師:對,事實上我們在屋里談話聽不到回聲,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回聲到達人耳如果比原聲晚0.1秒以上,入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而我們在屋里談話時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04秒,不到0.1秒.人耳把回聲和原聲源在一起,使原聲加強.在屋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就是這個緣故.

  [板書l4]回聲到達耳比原聲晚0.1 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

  師:如果你發聲后2種聽到回聲,那么你距障礙物多遠?請你再說說回聲的利用.

  生:障礙物距我約340米.利用回聲可以測距離.

  師:利用回聲還可以測海底深度,判斷海中物體的存在.請你們想一想利用回聲測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要測出什么?然后怎樣計算?

  生:需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生:需要測出從向海底發出聲音到接收到回聲所用的時間.

  生:聲音在海水中傳播速度與原聲和回聲相隔時間乘積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師:把聲音在海水中傳播速度記作V;把原聲和回聲相隔時間記作t,把海底深度記作人則計算海底深度公式可寫作

  5.全課小結

  根據板書,簡要地對本節知識要點進行小結,

  6.課堂練習(投影4)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_____________。

  (2)聲音必須靠_傳播,它在_不能傳播,

  (3)15 空氣中的聲速是____________。

  (4)鐵道游擊隊為了聽見遠處的火車聲,將耳朵貼在鐵軌上,這是因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對山谷對面的山峰喊一聲, 1.5秒后聽到回聲,求人與山峰之間的距離.

  教學說明

  本節教學是通過能直接觀察到的發聲體振動的實驗,從發聲和不發聲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總結出發聲體在振動.并借助于一些演示驗證不易觀察到的發聲體的振動.從而總結出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是聲音傳播的最普遍情形.本節采用了用手體會大音量收音機喇叭周圍空氣被振動及“真空鈴”實驗,使學生用觸覺、聽覺理解聲音靠空氣傳播.在空氣中的聲波是比較抽象的,是本節難點.本節課采用投影做振蕩器水波實驗與聲波比擬,又使用投影圖使聲波形象化;加上形象的語言講解突破難點.

  本節教學采用了大量的談話形式,啟發學生自己去找實例,總結結論.采用猜想法鼓勵學生由感知引起求知欲.并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歸納、總結、類比、想象等物理思維方法.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3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后作業。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篇14

  第1章  第2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聲音的發生及如何傳播;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

  [教學準備] 橡皮筋、音叉、電鈴、玻璃罩、真空抽氣泵 、土電話、軟木塞

  [教學過程]                             

  一、引   入

  1、你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

  播放流水聲、鳥鳴聲、汽車喇叭的聲音等等。

  2、多媒體展示:聲波槍

  提問如何解決聲波槍可能帶來的傷害引入新課。

  二、聲音的產生 

  實驗1: 用兩只手指輕放在喉部,然后發出聲音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在振動)

  (2)你知道什么在振動嗎?   (聲帶)

  實驗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將它拉

  緊,撥動它。

  (1)你聽到聲音了嗎? (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在振動)

  實驗3:用橡皮槌敲擊音叉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音叉在做怎樣的運動?(在振動)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動,還能聽見聲音嗎? (不能)

  播放多媒體:(1)打鼓時,鼓面珠子不斷跳動。

  (2)弦樂器發聲時,琴弦在振動。

  學生發言并小結得出: 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

  教師提出聲源的概念: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教師提問:固體振動能發出聲音,液體和氣體振動能發出聲音嗎?

  學生回答:液體振動產生聲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時的雨聲

  氣體振動產生聲音,例如:刮風時的風聲;吹管狀樂器

  結論: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產生聲音。

  三、聲音的傳播

  多媒體展示:月球上宇航員間通話用無線電

  教師提問:為什么宇航員不能面對面地談話?聲音靠什么來進行傳播的呢?

  實驗1:將一只開著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鐘罩內,接通電源。

  (1)你聽到電鈴聲了嗎?( 聽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內的空氣,當空氣被抽出時,電鈴聲會(減弱、變得更響亮) __減弱___。當空氣幾乎被抽完時,你仍能聽到聲音嗎?( 幾乎不能 )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 不能 )

  (3)關掉真空泵,讓空氣慢慢重新進入罩內,現在你聽到聲音了嗎?(能 ) 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 能 )

  結論: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2:將一只正在發聲手機放在塑料袋里, 用繩子扎緊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嗎?(能聽到聲音)

  結論: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將制好的兩個紙杯底各鉆好一個小孔,將一根棉繩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杯底的小孔,再將繩端繞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膠帶紙將杯底的火柴粘好,一個“土電話”就制成了。當一個同學對著杯子講話時,你將另一個杯子罩在耳朵上,能聽到同學說話的聲音嗎?(能聽到)

  結論: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教師小結: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都能傳播,在真空中不能傳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腳步聲為何會嚇走魚兒?(液體能傳播聲音) 

  (2)電影太空中戰爭的場面。你認為在太空中能聽到爆炸的聲音嗎?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印第安人在狩獵時,他們伏在地面上,通過聆聽聲音來預測即將來到的牛群,他們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固體能傳播聲音)

  四、聲波

  多媒體展示1:水波的產生   (說明聲音的傳播與水波的相似性。)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

  多媒體展示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音響的前方,當音響發出較強的聲音時, 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

  小結:結論:聲音具有能量。  

  教師提問:聲波有廣泛的用途,能舉例嗎?

  (1、超聲波粉碎膽結石   2、聲現象捕魚  3、探測海水深度 4、b超)

  五、聲音傳播的快慢

  讀圖:提供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的數據。

  歸納總結:在同一物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快。在同一溫度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在15℃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六、小結本節知識要點

  七、布置作業

  上網查閱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

  八、板書設計

  1、聲音的產生:聲源(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

  2、聲音的傳播:通過固體、液體、氣體進行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的能量:聲音具有能量,并以聲波形式向外傳播

  4、聲音傳播的快慢:跟介質和溫度有關

  九、教學總結

  這節課主要采用學生自己從實際出發,啟發學生自己討論、鑒別,培養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

  •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

  •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

  •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

  • 怎樣使聽到的聲音變大(通用3篇)

    一、活動題目怎樣使聽到的聲音變大二、活動目標1.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大膽實踐,培養科學探索精神。2.培養幼兒歸納思維,通過比較,了解聲音在固體和空氣的傳播是不一樣的,固體比空氣更能傳播聲音。3.知道把聲音攏起來后,聲音放大了。...

  • 來自實踐的聲音──《識字6》教學初體驗(精選13篇)

    我是一名一直從事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的老師,從未涉足過低段。又從大多數有經驗的老師口中獲知低段學生注意的持久性差,一個習慣于中、高段教學的老師是很難順利開展教學的,多半是適應不了,失敗的。...

  • 《制造聲音》教案(通用13篇)

    活動目標1、感受大自然中的聲音,積極嘗試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造聲音。2、展開想象,制造和體驗美妙的大自然聲音。活動準備1、聲音:雷聲、雨聲、蟬鳴聲、蚊子叫聲、空調運行聲等。...

  • 聲音的特征(精選3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⑴知道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⑵了解音調的高低跟頻率的關系,響度大小跟振幅關系,了解不同的發聲體的音色不同。...

  • 在聲音的世界里 教案(精選2篇)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課題。1、趙麗宏曾這樣說過:“如果要我感謝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謝一次,那么,我想把一次感謝奉獻給創造出美妙音樂的人。倘若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多么沉悶可怕。...

  • 19在聲音的世界里(精選12篇)

    教學建議一、主題思想作者最后說:“人生因為音樂而變得更美好、更難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說這是作者人生的體驗。“我”的音樂啟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聲,不僅是“我這一生的第一節音樂課”,也是“我”第一節人生課。...

  • 認識聲音教案(通用4篇)

    一、活動目標1、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物體振動產生聲音,了解聲音的特性,引起興趣。2、知道噪音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養成不大聲喊叫的習慣。3、豐富詞:振動、噪音。二、活動準備1、鼓,鼓槌,紙折的青蛙一只。...

  • 傾聽花開的聲音──評四位老師執教的《識字7》(精選15篇)

    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激發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教給孩子學習漢字的方法,讓兒童在學習漢字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養成良好的學習漢字的習慣,是每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

  • 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能聽到學生的聲音——《陳毅探母》。(精選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160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能聽到學生的聲音——《陳毅探母》。教學內容【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

  • 思想的聲音(通用2篇)

    —諾貝爾獎獲得者寄語中國青年教學目的:1. 通過學習六位諾貝爾科學家獲得者對中國青年的寄語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思想、精神的關注與探索。2. 在閱讀中篩選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 聲音不吵架(精選9篇)

    一、活動目標:1、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歌曲,初步掌握分角色演唱。。2、學習唱歌的正確方法,初步培養幼兒辨別音色的優劣。3、掌握│ x│和│ x│的節奏,能愉快大膽地參加音樂活動。二、活動準備:課件、節奏圖譜、小動物頭飾 、律動音樂。...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一区 | 日韩视频网址 | 成年人黄色免费看 | 午夜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完整 | 黄色毛片a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网站 | www.91av在线| av在线网站观看 | 超碰97人人人人人蜜桃 | www.com香蕉|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特级小箩利无码毛片 | 四虎影库久免费视频 | 国产大片成人午夜片 |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夫妻露脸自拍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资源速度 | 日韩精品成人 | 欧美成a人片 | 中国特黄一级毛片 | 国产高清女同学巨大乳在线观看 | 二区在线播放 | 黄色毛片a级|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精东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美女 | www.91亚洲| 激情网站网址 |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 女人一级黄色片 | 四虎院影wwwf678com | 精品黄色一级片 | 奇米四色影视 | 久草网视频在线观看 | 极品国产精品 |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 美女视频很黄很a免费 | 免费观看韩国理论片 | 青青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麻豆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