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征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讓學生用手摸著喉頭部分,分別體會不說話和說話時手的感覺,認識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
請同學觀察播放音樂前后,碎紙屑在紙盆上的情況.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