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征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征、規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驗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借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設情境,引發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設問題,引發表現欲和求知欲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生):首戰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并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設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
1.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關系?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弦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信息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3: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學生發音,其余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五、階段小結
(師):引導歸納
(生):自主回顧,感受成功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聲源振動的幅度稱為振幅。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