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
3.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
4.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六、想一想,議一議
(師):問題設置
(生):練習、交流、矯正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聾”是指_______很大,“聲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他們的聲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聽起來感覺不同的兩個聲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動4:估測聲音傳播的快慢
(師):問題設置:
1.光的傳播有多快?
2.聲音的傳播比光更快還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實依據?
3.要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需要用哪個公式?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4.給你一把發令槍和一個秒表,怎樣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討論、閱讀
(師):問題設置、引導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鐵道檢修工人,如何判斷火車離你的遠近程度?
2.假如你駕駛著一架超音速飛機,且能聽到外面聲音,這時你會感覺到什么異樣的情景?
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變為0.1米/秒,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陳述,獲得深層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討論、表述、
八、課堂回顧
(生):整理歸納、形成結構、自主表述
(師):播放結束曲
九、布置作業:課本p36:1、2、5、6
教后反思:在寬松而又熱烈的氣氛中,我的《聲音的特征》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優美的旋律、動感的視頻、多樣的活動、豐富的聯想,給在座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聲音的特征》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聲速的測量方法。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聽聲為主線,通過莫扎特交響樂播放、擊鼓、樂器演奏、辯音、結束曲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復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征。
第二,以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維,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三,以媒體為依托,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系,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
第四,以問題為平臺,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于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熟練,更重要的還在于平時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系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