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第四節 力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2、過程與方法(1) 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2) 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教學重點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教學難點1、力的概念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① 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 ,速度變快。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① 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② 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1) 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