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4-7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 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