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教案及練習
安妮在藏匿的25個月期間寫成的珍貴日記,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和對戰(zhàn)爭、人性的深入思考;記錄了她在上個世紀最黑暗的日子里努力不使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感動了無數的心靈。它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鐵蹄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這些日記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
今天的中學生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更沒有在戰(zhàn)爭的罪惡中還能堅信人性之美的人生體驗,我們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小說或電視節(jié)目的印象上。這篇課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段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夠喚起我們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閑境,卻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從不絕望、決不放棄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2、安妮是一個怎樣的人?
安妮是—個厭惡戰(zhàn)爭、向往和平,熱愛生命、渴望自由,樂觀自信、執(zhí)著理想的花季少女。面對“白天夜里任何時候,都有可憐無助的人被拖出家門”“人人都心驚膽戰(zhàn)”“整個世界都在戰(zhàn)爭”的險惡形勢,身處密室的她只能“從一個房間徘徊到另一個房間,在樓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來會唱歌的鳥被剪去翅膀,不斷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籠子的鐵條”,‘‘只能隔著積滿灰塵的黯沉沉的窗簾觀看大自然”。但是她“從來不絕望”,將躲藏在密室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將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在偷聽了荷蘭總理波克斯坦的廣播演說以后,她萌生了當—名記者或作家的愿望,決定用自己的目記記錄這場戰(zhàn)爭和自己的思考。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懷著非比尋常的勇氣面對人生。我覺得自己很堅強,很能肩負重擔,很年輕,很自由!初次領悟這一點的時候,我很高興,因為這表示我能比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擊”。正因為懷有這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在這個“理想都被摧毀,人性最壞的—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懷疑真理、正義和上帝的時代”,安妮沒有拋棄理想,而是“緊抱著它們”,因為她堅信“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里其實是善良的,”“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為此,“我必須執(zhí)著我的理想。也許有那么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始終樂觀地看待生活、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這就是—個猶太少女為我們樹立的榜樣。
3、如何理解“在內心深處.年輕人比老年人寂寞”這句話的含義?
作者認為,年紀大的人對事情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見解,對自己和自己的行事也有把握。所以面對理想被摧毀,戰(zhàn)爭和罪惡主宰世界,人人都懷疑真理和正義的時代,他們不會苦惱。而年輕人卻不同,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對許多問題還缺乏正確的認識,面對戰(zhàn)亂和理想被摧毀,就會迷惘。所以“在內心深處,年輕人比老年人寂寞”。
【練習解答】
第一題:身處密室里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樂,渴望交流、寫作、實現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東西。
第二題:參考答案:安妮是一個厭惡戰(zhàn)爭、向往和平,熱愛生命、渴望自由,樂觀自信、執(zhí)著理想的荷蘭籍猶太少女。
第三題:設計此題旨在讓我們學有所感,并能運用內心獨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