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備課資料
1988年,鄧穎超已84歲高齡,能夠在遲暮之年以如此心情敘述出昔日美好真摯的感情,不僅使我們感受到鄧穎超與周恩來兩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們看到他們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將——1.在整體感知課又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追憶性文章的特點,辨識文章多種抒情方式,體會飽含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2.在課前通過各種方式,如查閱書刊、與長輩交談、上網等,了解有關周恩來的故事,加深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感情。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鄧穎超(1904—199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河南光山人。1925年與周恩來結婚。
二、作品作息
這篇文章選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報》。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廳海棠花盛開之際,鄧穎超觀花后三次口述,由身邊的工作人員記錄下來。這是一篇追憶性的文字,由西花廳的海棠花觸發對過去有關人物和事件的回憶,把已經逝去的情景再現在我們面前。文章樸實自然,情真意切。
三、相關知識
《周恩來傳•革命婚姻》摘錄
在這個時刻(指1925年在廣州),堅定的小小的熱情洋溢的鄧穎超再一次闖進了周的生活(這是他們四年多以前在周乘船去法國時分別以來的第一次見面)。她是作為參加國民黨代表大會的代表從天津來的,她在政治上的雙重選擇比周做得更加出色——共產黨人都被要求作這種雙重選擇。但是在他們的私生活中是沒有雙重選擇的。幾天之內,他們就悄悄地、毫不張揚地結婚了。他27歲,她21歲。
對他們兩人都重要的是,當許多中國人仍然遵從他們父母的安排而結婚時,他們則是自愿地,熱情地和不受別人支配地互相選擇的。他們免除了正式的婚禮,但當著朋友們的面重述了進步同志們所說的“八個互相”,即互愛、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顧、互相信任和互相諒解。正如情況所證明的,他們是少數幾對能遵守誓言的共產主義夫婦中的一對。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在中國公眾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誠和最持久的婚姻。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兩個具有相似出身與相似思想的共產主義革命者的終身結合。
鄧于1903年或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雖然她的父親原本來自南方的廣西。像周一樣,一位中國的傳記作者說她出身于“破落的書香門第”。她的父親突然去世了,所以鄧又像周一樣,缺乏一個父親般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依*一位與她同性的長者。她是獨生女,是在母親十分嚴格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她的母親是一位有教養和有決心的婦女,在顯貴人士的家里當家庭教師,后來周也可能受到她的影響。母女兩個移居到天津的法租界,在那里,鄧的母親*她當家庭教師的薪水,使她的女兒受到了相當好的教育。
1915年,鄧進入天津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她聰明,但并不突出,在學校里常常名列前十幾名。她活躍,雄辯,開朗,具有坦率和開誠布公的性格,據說這是中國中原人的特性。
在12歲尚未成熟時,她就參加了反對日本人向中國提出要求的學生運動。她后來說,她在兩年內就“完成了學校布置的整個八年的學業”,但由這種努力帶來的疲勞,使她最后得了肺結核。“我最感興趣的課程是地理、歷史、音樂、物理和中國語文。我不喜歡縫紉。”
在離校前一年,她積極參加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鄧回憶說:“我們把男生和女生分別組織起來,因為要他們一起行動太難了。我們的組織是女界愛國同志會,我們同男生們合作,其中之一就是周恩來。”但鄧在晚年承認,作為學生,他們的某些行為太過火了。“要在情緒激昂的情況下學習是不可能的,而抗日情緒是如此之高,致使我們趕走了一名日本教師,并毀掉了他的教科書。我現在認為,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因為要同日本人斗爭,我們就必須學習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