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習要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說,主張以'仁政'來統一天下。孟子還主張'性善'論。首先通讀課文一遍,掃清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寡( ) 夫( ) 域( ) 戚( ) 粟( )
2、通假字
親戚畔之 畔:pàn 叛,背叛
二、解詞
人和 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 域:限制。
固國 固:使……鞏固。
失道 道:天道,失道就是違背道義。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就會取得勝利。
3、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快速通讀課文,掌握生字生詞,理解大概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 空乏( )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拂:bì 弼,輔弼。
衡于慮 衡:héng 橫,梗塞,指不順。
二、解詞
所以動心忍性 忍:使……堅韌。
而后作 作:奮起,有所作為。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如此。“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中心論點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論,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