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教學目標:
1.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2.理解課文的議論層次和議論特色。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從中獲得啟迪。
難點:理解本文的議論層次,體會其說理特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全文至少誦讀三遍,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
2.有條件的從網上查閱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實故事三則,制作成資料卡片,(有條件的,可以利用電腦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準備一則故事進行復述交流。
4.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有關逆境與人的成長的格言和故事、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方法:
突出朗讀,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開展課堂討論,在辨析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同學們,你們步入人生已經十三個年頭了。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適平整的大路,永遠一帆風順。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條,其中就有99條是崎嶇、泥濘、艱難的。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逆境,每個人將交出不同的答卷。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歷史,走向世界,去領略那些面對逆境奮勇搏斗的英雄的風采。
二、引導學生回顧第五單元內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談談自己的認識。
有關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補充: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條道路。(拜倫《唐璜》)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朱光潛《談美書簡》)
如果斗爭只是在有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馬克思《致路•庫格曼》)
華羅庚逆境成才:華羅庚二十歲時得了傷寒病,臥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殘。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自學數學,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震動了數學界。后來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輟勞苦繼續研究數學,成為舉世矚目的數學家。一位美國學者在給他的信中說:“您向大家證明了,好的學者即使在最惡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績,您使我們這些生活在安逸和穩定環境中的人們只能感到羞愧。”
海倫•凱勒與命運搏斗:海倫•凱勒誕生在美國南部的一座小鎮。一歲半時,她不幸染病,致使眼瞎耳聾,陷入了茫茫的黑夜之中。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她心中燃起了反抗命運的火焰。她什么也聽不見,什么也看不見,只能用手摸著老師的嘴唇和喉嚨發聲動作,就這樣,她學會了發音,學會了用盲文寫字作文,并勇敢地考入普通中學。后來又奇跡般地考入美國第一流高等學府——哈佛大學,以驚人的毅力學完了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等課程,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和教育家。
三、整體感知課文。
面對逆境,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孟子的世界中,去體會他對逆境的態度。
板書課題、作者。
(一)讓學生介紹孟子和他的作品。
教師補充: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鄒人,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被尊為圣人,而孟子則被尊為“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