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2)“所以”與現代漢語中“所以”的不同。
(3)“曾”通“增”,通假字。
3.學生討論本段與第一自然段的不同與聯系。
教師明確:
第一自然段是敘述事例,本段為議論。
在內容上與第一自然段有緊密的聯系。第一自然段連續舉例,這一段為對事例加以歸納,在邏輯上,這叫做枚舉式的歸納,即直接從感性材料,抽象出共同的特點(也就是論點)來。這個論點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板書:歸納——必先苦其心志……)
為了加強氣勢,又是一連串的排比,直至“空乏其身”。這樣的排比也加強了說服力。
但如果從頭到尾都一樣的句式,也不免單調,所以為了為了防止單調,孟子改用了另外一種句法,避免呆板:“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順著一個觀念,一條思路,一連用了七個短句,有嚴整的排比,有參差的遞進,這就構成了一種思緒和語言滔滔不絕的效果,就叫做氣勢——用孟子自己的話說就叫浩然之氣。
4.學生根據內容朗讀第二自然段課文。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由學生自由讀,揣摩體會,然后單人讀,學生集體討論評價優劣。
教師提示:“故”字為上文的總結,也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讀時應略重些,并作停頓。“大任”“苦”“勞”“餓”“空乏”“動心忍性”“曾益”等詞要讀得略重些,因為“大任”突出其要達到的目標,其余幾個詞強調要經受苦難、困難。
(二)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第1.2.步驟同上。要強調的詞語:
“然后”——這樣以后。
“于”——在。
“拂”——通假字,通“弼”,輔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翻譯課文,其他同學糾正不足。
3.學生討論第三自然段說理的層次。
教師明確:
這一段從兩個方面對論點加以證明。
先從個人的角度、從正面說:人有了過錯,才能改正。就是說,沒有過錯,也就沒有苦其心志的由頭。這是一個層次。思想受到堵塞,才能奮起。說明沒有堵塞,也就不可能受到忍性的磨煉。這第二個層次。(板書:從個人、正面寫)
然后從國家的角度、從反面說:在國內沒輔佐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人,也就是沒有威脅,則國家必然滅亡。這是第三個層次。(板書:從國家、反面寫)
4.學生有表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課文。
由學生討論確定必須加強語氣的詞語。教師提出參考意見:
“人”“過”“改”“困”“衡”“作”“征”“發”“喻”“入”“法家拂士”“出”“敵國外患”“國”“亡”。這些詞語一是主語,一是謂語,前者突出陳述的對象,后者表現作者的觀點——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經歷苦難,才能成功。
(三)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最后從理性上把第一個結論作更深邃的概括:“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討論“閱讀練習”第二題,理解本文的議論層次和議論特色。
層次分析見上文,教師可以加以小結復述,加深學生的印象。
重點討論第二問。
對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不一定強求統一。但從論述的充分性看,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是從感性材料到理性概括的論述過程,是論據的主體,兩段關系密切,都不可刪節;第三自然段如果抽去,也會使文章顯得單薄,以保留為好。
四、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課外作業。
(一)朗讀、背誦全文。
(二)積累文言文詞匯。
(三)完成配套的練習冊本課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