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一書相傳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它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張,屬于語錄體。《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筆帶鋒芒,論辨技巧高明。
(二)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體會課文字詞的讀音和正確的停頓。
四、探究、鑒賞課文內容。
(一)探討題目意思。
同學們預習過課文,剛才又聽了老師的朗讀(或朗讀錄音),大家覺得這篇課文在表達方式上與《愚公移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愚公移山》以記敘為主,本文以議論為主。(本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區別文體)
議論要有一個話題,大家讀了課文,認為哪個句子是本文的話題呢?
——題目,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解釋課文題目的意思。(參見課文正文的注釋)
議論文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中心,議論常常是圍繞這個中心來展開的,同學們學習時要注意體會本文是怎么樣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的。
(二)指導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學生朗讀本段課文。其他學生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的正確性。(各句停頓應在人名之后)
2.探究課文文字的意思。
學生閱讀課文注釋,小組討論“于”“發”“舉”的意思。
教師明確:
于——在、從。
發、舉——被任用。(應該強調這兩個詞原來是推舉、任用之意,這里根據上下文要理解,是被動用法。)
3.探究課文內容。
這里一下子舉了六個人的經歷,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明確:
①六個都是名人。
②都被提拔到很高的權力地位上,作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
③都是來自下層社會,都有過苦難的經歷。
(板書:六個名人的經歷)
從這六個人的經歷中可以得到什么共同的道理?
學生討論,教師補充:
六個人的經歷本來是個別的,但是直接并列起來,就顯示出一種普遍性: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務交給一個人之前,一定要讓他受苦,也就是“生于憂患”的意思。
這幾個句子來說,結構是同樣的,但是它們從內容到句法形式,卻都平行的,或者叫做排比的。這種排比是雙重的排比,不僅是句子形式排比,而且內容也排比。這就不僅不單調,相反讓人讀來更有氣勢,有了一點震撼性。
4.根據課文的意思,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補充:朗讀是一種再創作,體現著朗讀者對原作的理解。朗讀的表現手段主要有兩個——速度的緩急和語音的輕重,一般在強調時要讀得重一些,要引起注意時可以停頓。本段中人名后可以略加停頓,“畎畝”等詞可讀得略重些。
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課文內容。
五、課外作業
(一)朗讀全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翻譯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示例。
這節課繼續研討課文。要闡明一個道理,要讓讀者、聽眾被我們說服,要做到有理有據,而且這個“據”即事實或道理還要很充分,才能達到目的。第一自然段只舉了幾個事例,對于說服讀者顯然是不夠的,今天我們就來研討孟子是怎樣從不同的角度來充分證明自己的論點的。
二、繼續探究、鑒賞課文內容。
(一)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課文。
2.探究課文文字的意思。
學生閱讀課文注釋,質疑,小組討論,準備翻譯課文。教師巡視,答疑。
補充:
(1)強調“苦”、“勞”、“餓”、“空乏”等詞是主語使賓語具有這些詞語的性質,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