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