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戰國)孟 軻《孟子》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特別注意通假字“曾、衡、拂”和使動詞。理解介詞“于”的用法(相當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從、給、由于”等)。積累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
2.理解本文用事實分析、歸納論點的說理論證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文章充溢的雄辯氣勢。
3.真正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課文提示】
1.本文是孟子游說諸侯的一段言論。題目是選者加的。
2.孟子的散文長于雄辯,善于引導對方的思路,使對方不得不順從他的觀點。孟子的散文說理淋漓盡致,常常從多方面闡述一個問題。孟子的散文好用排比句,氣勢磅礴。本文一口氣列舉6個事例,為后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實的事實論據。
【正音正字】
1. 舜shùn 畎quǎn (傅)說yuè 鬲gé 拂(亂)fú 拂(士)bì
2. 辨析通假字:
曾:同“增(zēng)”,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士):同“弼”,輔弼。
【初學課文】
1. 默讀課文,借助注釋、詞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文中的歷史人物,了解課文內容。
2. 劃分全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分三部分:
①第1、2段,舉例闡述憂患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這部分用歸納法。
②第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艱苦磨練的必要性。
③第4段,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
【朗讀課文】
【要點指導】
使動用法,是指有些詞本來沒有“使令”意義,而在一定結構中才含有這種意義。
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都可以活用為使動詞。
使動詞的翻譯公式是:使動詞+賓語=使+賓語+使動詞。如:
①苦其心志: 使……困苦。
②勞其筋骨: 使……勞苦。
③餓其體膚: 使……饑餓。
④空乏其身: 使……貧困匱乏。
⑤行拂亂其所為:使……顛倒錯亂。
⑥動心忍性: 使……震動。 使……堅忍。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
2. 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翻譯: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那里獲釋后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登上相位。
原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的行動顛倒錯亂,使他的內心震動、使他的性格堅忍不拔,(以此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原文: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被人們了解。如果內部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一個國家就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