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原文: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翻譯:這樣才知道由于憂患會使人生存,而由于安樂會使人滅亡。
【朗讀課文】
【課文簡介】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先舉例,再說理,最后歸納中心論點。
第1段,以六個出生低微,經過種種磨練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證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這六位名人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排比,強調他們都經歷了磨難。6個事例并舉,為論點提供豐富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2段,概括前一段,從理論上證明“生于憂患”。從前一段的眾多事實,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成就大業,必須在各方面受磨練!疤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边B接上下兩段,把前一段的具體人物作了概括,由事過渡到理,由個別推向一般!氨叵瓤嗥湫闹尽绷,有力而且詳盡地指出艱苦的磨練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上、肉體上、生活上、行動上。這就使議論有了豐富的內涵,而不只是簡單的推導。
第3段,由個人的成長談到國家的治理,正反結合,闡明受磨難使人生存發展,圖安逸使國家滅亡的道理。這一段是上文的引申和發展。“人恒過,然后能改”是一層引申意。然后再從個人推論到一個國家,這是又一層引申。“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從反面假設。勸說君王要有憂患意識,這是孟子游說諸侯的目的。
第4段,自然作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結論用對偶形式,高度概括,對照鮮明,醒目易記,具有深刻的哲理,成為千古警句。
本文論證層層深入,邏輯性強。先列舉事例,再從個別帶一般,推及到一類人,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國家治理,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而排比、對偶,又增強了說理的氣勢。排比句如“舜發于畎畝之中,……百里奚舉于市”,對偶句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使文章平添氣勢,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 上天用以使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是什么?(用課文詞語回答)
2. 作者認為“而后作、而后喻”的前提分別是什么?(用課文詞語回答)
3. 作者認為“國恒亡”的原因是什么?(用課文詞語回答)
4.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5. 各段大概寫些什么?段與段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6. 第1段列舉6個事例,是否重復?為什么?
7. 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點是怎樣得出來的?
9. 找出本文排比句和對稱句,它們有什么作用?
10. 簡要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看法。
【學習小結】
《密室日記》用內心獨白的方法,抒發了面對民族迫害時的感情。
《你是我的辭典》用日常小事,展現主人公面對生理缺陷時的精神世界。
《生命之線》通過生活片斷和插敘,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面對事業艱難時的積極態度。
《石縫間的生命》運用象征,揭示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意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外預習】
1. 讀幾遍《賣油翁》,掃除文字障礙。
2. 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