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案例
[評:拓展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讓學生多讀,在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自我評價與反思
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
1、“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在學習工程中的獨特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就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這一教學理念。上課伊始,我從名言導入,然后創設情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松弛、最舒服的狀態,去聆聽配樂課文朗讀,從感官上去激發學生,因而他們積極性很高,從整體上,將“以人為主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安排充裕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品讀課文,在朗讀中去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與小組交流,與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啟發、提高認識。從讀到說,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發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從而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節課中體現的比較充分。閱讀是個性化的心智活動,每個人都需要接受主體通過自讀來由“感”而“悟”。因此,感悟和品讀應該成為我們閱讀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關于品讀,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有過精辟的闡述:“品讀,就是精讀、深讀,就是對課文的賞析、體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工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在第四教學環節中,我以“賞讀品析”為重點,讓學生徜徉于品讀的海洋。因此,這一環節品讀教學也成為這節課教學的一個亮點。
3、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借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第五環節,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挑戰名作家,仿寫名句)。我認為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是了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運用語言,所以我設計了這一練筆的機會,讓學生化文本語言為自己的語言,并于仿寫練習中。但很遺憾,因時間關系,沒能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因為對新課程的學習、實踐,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這節課里還有許多不夠完美的地方,如:
1、朗讀指導方法,顯得淺薄了許多,在學生的情感指導方面有所欠缺,朗讀評價方式單一。
2、個別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顯得支離破碎。
3、因為對時間把握的不準確,導致了課堂任務沒有按計劃完成,在課堂上沒能交流仿句練習。
雖然有許多不足,但上完這堂課后,我的心情還是非常愉快的。我深深感受到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樂趣,那種愉悅是任何快樂都無可替代的。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學習教改新思想,大膽實踐,大膽創新,爭取讓每節課使教和學的雙方都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