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麥克法登《為什么有貧窮和富裕》全文閱讀
另一個問題是財富分配問題。說是大家共同決定這些事務,這聽起來很好聽;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卻需要一種官僚機構,以便作出這些決定。歷史已經表明,公眾對受到這個官僚機構冷遇,感到厭煩而奮起反抗。此外,這種制度中的官僚機構不像個別人那樣,可以自己擁有各種信息,同時擁有實現個人欲望的動力。如果我關心我自己的欲望,那么我就確實有一種動力,設法使我得到我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喜歡吃粗麥面包而不喜歡吃白面包,那么對我來說,就會有一種動力,我就會走出去,尋找粗麥面包。然而,如果由中央官僚機構控制財富分配,那么這個官僚機構就無從領悟,它應該給我的是粗麥面包不是白面包。
所以,看來這完全好像只剩下市場經濟可供選擇了。盡管市場經濟有著種種缺點,這仍然還是迄今人類所想出來的最好的經濟制度。但是你們也應該明白,財富分配不是吃甜食。這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簡直是一場戰斗。人們有著不同的利益,他們互相競爭,這就意味著有贏家和輸家----有富人和窮人。像德國這樣的有政府補貼的社會市場經濟,它們為過于倒霉的人紡織了一種安全網。政府能夠設法使窮人不至于太窮。我想,文明國家對那些陷入社會困境中的人照顧得相當好。
稅收用以確保讓窮人的日子不至于太難過。然而,如果人們利用這稅收政策以讓所有的人,達到同樣原生活水平,那么,使市場經濟啟動起來的全部動力將被一掃而光。勤奮工作、受過良好教育和迅速發展其才能的人,這些人需要這樣的動力:能夠得到更高的收入。但是如果根本不管工作還是不工作,人們都會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那么許多人的就會不再這么勤奮工作,或者根本就不工作了。
我希望你們不會感到失望。噢,因為現在已經到了這篇文章結尾的時候了。我曾打算解釋為什么有貧窮和富裕,可是最終卻歸結為一句話:“世界是不公正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人類是自私的,我們首先想到我們自己,以后也許會想到別人。當我用我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時,這種情況就特別地引起我的注意。我看到人們開著豪華轎車,建造奢華的住宅,而那里卻有許多人還很窮很窮,這讓我感到悲哀。但是我必須承認,我自己同樣也有一幢相當可愛的住宅和一輛相當大的轎車。我一再想,假如我不富裕,我恐怕不會介意這種事情,但是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并不完全有把握。
本文作者:daniel mcfadden,1937年7月29日出生。美國經濟學家。他因為提出“暗示選擇”理論而和詹姆斯 赫克曼共同獲得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譬如,用他的理論能夠預言,如果較大的一群居民只有一些有限行為選擇的可能性,他們會采取什么態度。他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從事教學工作。
摘自《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