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1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