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3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鞍籽蚨鞘纸砑t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煞謳讓樱扛鲗懗隽耸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把蚋岣岢阅萄弁鴭,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皷|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