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3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等詞語的使用,表現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出來的人已經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出人們還在繼續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的稱道,表現出延安父老在保衛延安中經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為革命立下了功勞。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了歡欣激動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