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1
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里就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還在《自選集·自序》說過,他的創作是要“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這是魯迅小說創作的根本宗旨。《孔乙己》就是以小說的形式描寫當時社會的黑暗、上流社會的罪惡和下層社會的不幸。孔乙己是下層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中的一個,作者對他既寄予同情也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即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的主要批判矛頭是直指造成孔乙己悲劇的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及其文化教育與科舉制度的。作者對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對以取笑孔乙己為樂的酒店的掌柜和酒客們,也進行了嘲諷。作者痛恨那些愚昧落后、麻木昏沉的人,一心想改造他們,他多次說過要用創作來“改良社會”、“改良這人生”。
關于《孔乙己》的主題思想,魯迅的學生和友人孫伏園也曾在回憶魯迅的文章中談到過。他說:
“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中(按指《吶喊》集——引者注)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譯成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于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孫伏園《關于魯迅先生} 1924年 1月 12日《晨報副刊》)
“何以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孔乙己》呢?我簡括的敘述一點作者當年告我的意見。《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對于苦人是同情,對于社會是不滿,作者本蘊蓄著極豐富的情感。”(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
(七)總結全文。
1.《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苦讀“四書”、“五經”,耗盡年華,熱衷科舉,一心想沿著封建社會里一般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順著讀書應考做官的階梯往上爬,可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中,落到將要乞討的境地。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征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