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學設計
5、孔乙己教小伙計寫“茴”字和給小孩吃茴香豆表現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點?
明確:教“茴”字的四種寫法,見小伙計毫不熱心,便長嘆惋惜,說明孔乙己把僵化無用的“學問”視如至寶,說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給孩子吃說明他的善良誠懇。不看對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詞句脫口而出,說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6、思考:第九節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前句歸結了以上各個場面不同人們的笑,說明孔乙己的存在,不過是逗人發笑的笑料;后句預示孔乙己的悲慘結局,在那冷酷的社會里,他只是可有可無的戲弄對象,這是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下必然產生的悲劇。這句平平淡淡的話寄寓著作者濃烈的感情:對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茍且偷生,以畫龍點睛之筆,深刻揭露和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
7、掌柜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忽然”,說明偶爾想起,他在掌柜等人頭腦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個錢才想起,承接上文(“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講“他打折了腿”)。
8、“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正是讀書人出身的丁舉人,置孔乙己于絕境,作者設計這樣的情節有什么用意?
明確:側寫孔乙己因偷竊被打成殘廢,用“竟”和反詰句突出丁舉人作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兇橫殘暴和狠毒。小說寫一個讀書人毒打另一個讀書人,再次點出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是封建科舉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讀書人,但地位命運截然相反,科舉中,一個爬了上去,成了有權有勢的“舉人老爺”,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個因“半個秀才也撈不到”而跌了下來,成了可憐的犧牲品,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9、第11段開頭的環境描寫有何用意?
寫晚秋的涼意,給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悲涼的氣氛;寫“靠著火”,穿棉襖,反襯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夾襖的凄涼。
10、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和第一次出場有什么不同?請從肖像、聲音、神態、動作幾方面加以比較?凑n文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與文中最后一次出場在肖像、動作、語言方面有什么變化?
以上對比,說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殘了他的肉體?滓壹阂呀洸怀蓸幼,周圍的人們仍對他取笑,這反映了人們的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11、寫“長久沒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個“到”,說明什么?
明確:具體寫出了孔乙己已漸漸被人遺忘,點出了“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12、“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因事隔20多年,無人確切講過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測。說“的確”,因為從孔乙己的社會處境和不幸遭遇來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會上毫無地位,根本無人重視,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無人關心的。小伙計確信其死,但又始終沒有聽到確實可靠的消息,所以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看以下語句,分析歸納孔乙己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