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周公誡子
4.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明確】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即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 “六德”就是六種謙虛的美德,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5.結構分析【明確】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本文雖只1段,但按照“起、承、轉、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1句): 擺出觀點:“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第二層(第2-5句):正面闡說論點。 第三層(第6句): 反面闡說觀點。第四層(第7句):總結問題,突出中心。6.翻譯:【明確】周成王將魯地分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一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輕賤了,盡管這樣,我還常常洗一次頭中間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頭發來招呼客人,吃一頓飯中間要停三次來接待客人,還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持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佑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知識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為君王的,之所以能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行。不謙虛謹慎而失掉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三、深入探究1.你認為文中提到的六種“謙德”有何顯示意義?【明確】這六種“謙德”,對現在仍有借鑒意義:一個人尊敬別人,寬以待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國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儉節約,這樣國家才會更發達,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個人身居要職,就仍要有一種謙虛的美德,不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這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國家科技發達,兵強馬壯,別國才不敢侵犯,自己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一個人學識淵博,聰明睿智,但仍要虛心,復習別人的長處,不可狂妄自滿,驕傲自大,這才叫真正的聰明。(能根據現實,言之成理即可。)2.你是如何看待“禮賢下士”的重要性的?【明確】首先要了解 “禮賢下士”的意思。禮:以禮相待;賢: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結交有見識有能力的人。語出《新唐 書.李勉傳》,指尊待賢人和結交群士。在本文中,周公誡子的觀點是“子勿以魯國驕士”,也就是要兒子做到禮賢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輔政“握發吐哺”,做到了禮賢下士。古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國等等。我們不難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禮賢下士的,驕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現在的領導者,更應該禮賢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3.請概括周公的形象特點?【明確】從本文人物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個懂得如何守業,能做到禮賢下士,大智若愚;對晚輩能夠進行諄諄教導的一個長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