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教案
(三)講讀課文:
分別從科學與藝術這兩個方面研究它們各自的特點。
1.藝術的特點就在于“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同是詠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發人們強烈的感情共鳴。這就是詩的普遍性。藝術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教學時,可指導學生比較閱讀這兩首詩詞,讓他們在感受、體驗、欣賞的過程中,理解文章關于藝術創造的觀點。
2.科學是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茖W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為了形象地說明科學的這一特點,作者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的兩個關鍵性的發現作為論據。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這為愛因斯擔狹義相對論提供了實驗依據;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才有了20世紀所有的科技發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發現。這是對科學的普遍性的最好證明。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講話以及《美與物理學》中的有關內容來比較!睹琅c物理學》中指出:“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個方程是物理學理論構架的骨干。它們提煉了幾個世紀的實驗工作(1)與唯象理論(2)的精髓,達到了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边@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科學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觀點。
(四)布置作業
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繼續講析課文:
在這個基礎上可要求學生將藝術和科學結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弄清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下邊這個問題可作為討論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為什么說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討論中要注意下邊幾個問題:
1.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性。創新是民族振興、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科學和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
2.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
3.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4.科學和藝術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
討論還可以深入一步。教師應要求學生把講話、《美與物理學》放在一起比較。
回顧人類所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科學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一重要命題。這是政治家的思想。楊振寧、李政道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用科學家的眼光,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闡述了創新的思想,這使得我們對創新精神的內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