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教案
參考答案(1)錢思公喜好讀書的表現、宋公垂勤學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點和體會
(2)惜時好學才能有成就 (解說:這一環節旨在指導學生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積累文言詞匯,把文言文讀通、讀懂,做到“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進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習古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課文背景知識】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年)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州學教授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散文。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少能文,頗受歐陽修的賞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追謚文定,學者稱南豐先生。他在任校勘、校理時,曾整理校訂《戰國策》、《說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古籍,對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有很大貢獻。
曾鞏是歐陽修所領導的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文章風格與歐陽修相近,敘事議論,委曲周詳,思致明晰,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
【字詞綜合運用】
詞義辨析: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前一“其”作轉折連詞,同“豈”;后一“其”字作代詞,意義不同。
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方形;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
前一“方”作當“講”;后一“方”與“東”一起表方位。
【重點難點講解】重點: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的寫作特色。
全文篇幅短小,所記又為一傳聞中的墨池舊跡,但由此生發出的議論卻頗精警,既肯定后天勤學苦練的重要,又推及提高道德修養這樣大的題旨,表現出作者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明。
難點:雙點交錯推進的結構形式
一條線索是敘事的轉換,從墨池舊址寫到當今墨池邊上的學舍,這是從古到今;另一條線索是論點的推進,從緬懷先輩王羲之苦練書法推到勉勵當今后學深造道德,這是從前賢推到后學。這樣的結構既流動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離。
【知識延伸檢索】眾家評論《墨池記》:
寥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雋永。此曾王之所長也!•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五十六
小中見大,可以暗藏,可以說破。此則說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八
因墨池會得羲之學書,從此著想,便為大有關系文字。以其為州學舍,故“學”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過借羲之學書以勉學者,若論羲之為人善書,固有飄飄凌云之致。執定印板字字拘之,則腐矣。——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
【課文閱讀指導】
文章先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然后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學苦練的重要。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了“墨池”題意,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作者又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養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兩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學成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沾丐后世。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莊士,表現出作者思路的開闊。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義,為“題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