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曹劌論戰(zhàn)教學案
2:我眼中的魯莊公
一、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劌得以參與論戰(zhàn)。
二、魯莊二公面對曹劌“肉食者鄙”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
三、魯莊公不高高在上,而是親臨第一線深入實際,“戰(zhàn)于長勺”“與
之乘”,甘當配角,讓能人“掌旗”;
四、魯莊公不被“齊人三鼓”勢頭嚇懵頭,用人決心堅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擾能人的作戰(zhàn)部署;
五贊魯莊公善于總結經驗,“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如何掌握戰(zhàn)爭的規(guī)律。 四/ 現在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魯國取勝原因,尤其是軍事上、政治上的原因。戰(zhàn)前得到人民支持,獲得民心。作戰(zhàn)時抓住了時機。憑借了勇氣、智慧。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點——長勺。
五/拓展訓練我們能否在曹劌的勝利和齊國的戰(zhàn)敗上汲取訓練運用到我們學習,生活中去。我的一點成功:學生積極的展示自己對人物的形象地理解,課堂學生參與面廣,生生互動的做的比較到位.
<<曹劌論戰(zhàn)>>學案
一 資料鏈接
1、關于左傳
《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較早的一本史學著作和文學著作,相傳為左丘明所著。書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優(yōu)美,敘事說明,有很重要的史學和文學價值。《左傳》長于寫戰(zhàn)爭,雄辯地顯示了戰(zhàn)爭勝負的必然性,語言簡練、精嚴貼切。
2、背景資料
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鄰國。齊國占有今山東中部地區(qū),是較強大的諸候國;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是較弱小的諸候國。齊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前685年齊國發(fā)生內戰(zhàn),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的公子小白都搶先趕回了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將要抵達邊境地的時候,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公子糾被逼死。當時齊桓公剛當上國君,很想顯示自已的威風,建立威信,便又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興兵攻魯,戰(zhàn)于魯之長勺。
二 /給加橫線的詞注解.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 )焉?”劌曰:“肉食者鄙 ( ),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 )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 )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公曰:“犧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 )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