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然后”:這樣以后。“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
6、師生共同校正、釋疑。
四、整體感知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的、販賣魚鹽的、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2、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
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3、第2段與第1段有什么關系?
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磨練,然而,也正由于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干。(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無好男”的道理)
4、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5、第4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于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
6、本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在論證上采用了正反論證。
五、教學小結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魚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