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15短文兩篇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15短文兩篇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1、 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想
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習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整體上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比較兩篇短文的語言特點;著重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在自讀中質疑、提問、主動探究;強調學生在比較閱讀和拓展學習掌握閱讀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課前準備
1、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網絡、圖書館、家庭藏書……)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名言,兩篇短文作者的有關情況。都是針對學生搜集的情況進行指導或補充。
2、學生將整理后的資料在小組間展示、交流,并進一步補充。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方式一:名言導入
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知道是誰說的嗎?(培根)而知識又從何而來?現在我們看看,在《談讀書》一文中,培根給我們談了些什么?
2、方式二:由名人讀書故事導入
3、方式三:由中學生學習現象導入
二、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朗讀課文,探討。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總結。)
1、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⑴ 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⑵ 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2、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3、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探究課文內涵
1、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明確:怡情,傅彩和長才。
2、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經驗不讀書之不足,經驗范書中所示,互相補充。
3、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明確: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憑觀察得之” 4、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義。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明確:人要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就要讀書明理,明智,不斷完善自己,努力趨于完美。生動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 另舉一例。
明確:對比論證,正反全面,對比有力。
6、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①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對不同的書,要不同的讀。③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7、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