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15短文兩篇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燕山夜話》是馬南邦的雜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報》要求,貫徹黨的“雙百”方針,利用工作之余為《燕山夜話》撰寫的152篇專稿,主要是知識性的雜文,內容豐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幟鮮明,議論風生,也能切中時弊;短小精煉,語言流暢。是利用雜文形式,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有益嘗試,頗受人民的歡迎喜愛
七、快速閱讀《不求甚解》,并思考
1.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1 )“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2)請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3)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普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
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板書)
提示:按三段論的模式
樹立靶子
分析陶淵明讀書態度,指明“不求甚解”含義
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表明態度 全面解釋“不求甚解” 強調書必須反復讀
四、八、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1、“見風使舵”新解2、“班門弄斧”辯3、“濫竿充數”辯
(揭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入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竽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竽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