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九下3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終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沒有被踐踏的解放區。從這里開始,詩人的情緒不再低沉,變得明朗.積極。他沒有親身經歷過解放區的生活,但感情上無比向往。這是他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是詩中第二次出現“我用殘損的手掌”字樣,是強調。因愛國而受到敵人迫害的“我”,在這塊溫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兩個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必勝,解放區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以“太陽”和“春”喻解放區,本體和喻體的共同特點是能給中國的大地帶來光明和蘇醒。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詩在高亢的調子中結束,作者道出了對解放區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與了熱切的希望。
②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我們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我們讀起來不覺蕪雜。
③這首詩前后兩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寫手法明顯不同,結合原詩具體分析一下。
從感情色彩上說,前半部分是消極的.冷色調的,后半部分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前后兩部分形成明顯的對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著用手掌觸摸地圖上的淪陷區,這里只有“灰燼”“血和泥”,一片凄涼景象。風景如畫的“家鄉”,如今被侵略者強占,作者在詩句中流露出憂憤。詩人的情緒還投射到更多的對應物上。以下出現的一系列詞語,如長白山雪峰的“冷”,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長的“蓬蒿”,嶺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種感覺器官對國土現狀的感受,也是對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的暗示,是詩人在囹圄中向祖國母親的抒懷。在前半部分里,作者運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緒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撫摸到了解放區那“遼遠的一角”,情緒陡然一變。因為那里“溫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兩部分一對比,詩人的情感傾向更加突出。“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是一向為人稱道的兩個比喻,使人們對解放區倍感親切。在作者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愛”“希望”“太陽”“春”等詞語。“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兩個比喻,是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反襯解放區——那里是將要實現民族復興.誕生“永恒的中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