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分類例說與實戰(詠物詩)
其三,要懂得“物”雖為一,而情各有別道理。誰都知道,世間萬“物”都有多面性,而詩人在詠物時往往“只取一瓢飲”,也就是說只抓住其中的一個特點來加以發揮,吟詠成章,再加上各人的處境、性格、思想等的差異,因此雖同詠一“物”,而主題大多各異。以詠蟬三絕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詠蟬》曰:“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的《蟬》曰“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其差異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有個很好的評論:“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三位詩人一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聲望自大;一為囚徒,自哀自憐,顯其清高;一為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嘆身世。都寫得物我無間,情意膠合。為了提高比較鑒賞的能力,我們可用杜甫和崔涂的兩首《孤雁》來命題:杜詩曰:“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崔詩曰:“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云低暗渡,關月冷相隨。未必逢繒繳,孤飛自可疑。”題曰:“這兩首詠孤雁的五律寫得同樣工巧,宋人范元實在讀完崔詩后又讀了杜詩,說‘知崔涂之無奇’,請你為他做簡要的闡述。”要答對這道題,必須從立意的高度出發,做如下的回答:“崔詩僅寫出了詩人漂泊異鄉,郁郁不得志的苦況,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測,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詩在此基礎上把離亂飄泊中失散的人們的痛苦心情也融進詩中,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
其四,要懂得“物”雖各異,而其情亦有無別的道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歲寒三友”之說,松、竹、梅雖則各異,但它們凌霜傲雪的風格卻毫無二致,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詠不同之“物”時,所表達的主題有時卻是一樣的。先說一下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首詠梅詞自然是有寄托的,詩人詠梅花就是詠自己,梅花的那種不隨流俗,不畏讒毀,堅貞不屈,死而不悔的風格和陸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樣。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雖然詠的是杏花,但和陸游所詠的梅花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看,詩中的杏花不也和陸游詞中的梅花一樣,寧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惡勢力嗎?陸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這一詞和一詩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由此看來,對于詩詞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來隨便一套,就以為可以偃旗息鼓,得勝回朝;也不能牽強附會,妄加臆斷。而必須實事求是,從全篇著眼,從作品及作者的實際出發來做準確的剖析,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否則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比如,我們可以用李商隱《屏風》(六曲連環接翠幃,高樓夜半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來出這樣一道練習題:“詩中的屏風有何象征意義?這樣寫好在哪里?請作較簡要而深入的分析。”要辨明這首絕句有無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慮到李商隱的身世,二要緊緊抓住“掩燈遮霧”這四個關鍵字不放,若能聯系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回答起來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詩中屏風的‘掩燈遮霧’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隱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為受人讒害很深的緣故,詩人借詠屏風表達了自己對其怨恨。這樣寫顯得極其含蓄委婉,在文網森然的當時現實中還可免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