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幾個文言實詞;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理解文中引用古書、古人的論說的作用;了解意動用法。
3.借鑒古人關于“問”的論述,培養虛心好問的良好學風,增強“勤學好問”的意識。
【重點難點】1.重點:對“學必好問”主張的理解把握。2.難點:“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區別。【課文提示】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涂。清代桐城(現在安徽省桐城縣)人。十四歲時,拿自己寫的文章拜謁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賞識他,盡力教他古文作法,后來成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與方東樹、梅曾亮等齊名,詩和駢體文也很好。【正音正字】①臆度 (duó,猜測) ②問難 (nàn, 駁詰)③幾于古時(jī ,接近) ④強以為知(qiǎng,硬要)【判斷句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初學課文】1.朗讀課文。2.本文課題《問說》是什么意思?能否從中看出本文的文體?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首句是中心論點:“君子之學必好問”。 )【課文簡析】本文的語言風格古樸。在句式運用上,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交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原文有7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課文節選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引論。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奮。第二部分(第2-6段):本論。從正反兩方面詳細闡明為什么要勤問。第2段,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作者分兩方面論述:①說明不管問什么人都會有收獲。②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闡明中心論點。被刪除的是②:《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被刪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問為例,對比古今的不同表現,分兩個層次:①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學而無問,為下文針砭時弊作了鋪墊。第4段、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問的內容和對象兩方面進行批評。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于已者;忌之而不愿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面第2段關于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獲的論述、第3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此段刪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