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
翻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專門在某些人手里,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缺少嗎?因此尊貴的人可以問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問年輕人,只要學習中有成就便可以了。【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討論)1.寫出課文各段的大意。①提出論點,闡明問與學是相輔相成的。②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指出問不擇人,有問必得。③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和人兩方面進行批評。④作者申說自己的主張。2.“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加強語氣,突出問的重要性。3.“舍問,其奚決焉?”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這句用了反問。 強調問的重要性,,增強語勢,鮮明而有力地指出問的正確態度,不分貴賤老幼,“唯道之所成”。4.“問與學,相輔而行”的理由是什么?“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5.為什么應該向不同人等詢問?因為問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獲:問“賢于己者”可以“破其疑”,問“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問“等于己者”可以“資切磋”。6.第三段的兩個“如是”意思是什么?它們分別指代什么?“如是”的意思是:像這樣。 前者指代:“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后者指代:“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7. 作者有什么理由認為問是不分圣愚、貴賤、老幼的?①“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②“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8. 學習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獲?既要刻苦好學,又要謙虛勤問。9. 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問”在學習中的作用。【課外作業】1.整理課堂筆記。2.預習《布魯塞爾大廣場》。【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