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 文言文實詞及虛詞意義知識點歸納
(17)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回轉、掉轉)——《扁鵲見蔡桓公》
(18)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湯藥)——《扁鵲見蔡桓公》
(19)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陷)——《出師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出師表》
(2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馬說》
(2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領)——《馬說》
(23)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價值、價錢)——《賣炭翁》
(24)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25)百廢具興。("具"通"俱":都,全都)——《岳陽樓記》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輸》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擋)——《公輸》
(28)公輸盤詘。(“詘”通“屈”:折服)——《公輸》
(29)自余為僇人。(“僇”通“戮”:遭到貶謫)——《始得西山宴游記》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峽江寺飛泉亭記》
(3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通“現”:出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2)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4)衡于慮。(“衡”通“橫”:梗塞,指不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5)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6)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貲去。(“貲”通“資”:資材)——《越巫》
(38)客問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嗎)——《陳太丘與友期》
(39)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三峽》
(40)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閑情記趣》
(41)儐者更道。(“道”通“導”:引導)——《晏子故事兩篇》
(42)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兩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開玩笑)——《晏子故事兩篇》
(44)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寓言四則之買櫝還珠》
(45)宣王說之。(“說”通“悅”:高興)——《寓言四則之濫竽充數》
(4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4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論語〉十則》
(48)屏棄而不用。(“屏”通“摒”:摒棄)——《為學》
(三)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1)相對于實詞而言,文言虛詞沒有一定的實在意義,主要用來組詞成句,在句子中起語法作用。文言虛詞中可以包括代詞、動詞、副詞等類別,而這些詞類按現代漢語的劃分方式,應屬實詞。這是因為文言虛詞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來的傳統提法,古人的語言觀念不如今人明確,分類自然不夠仔細。文言虛詞大體可以分為:代詞、介詞、助詞、嘆詞、副詞、連詞等候。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詞。也可以是助詞或副詞,應結合其在語句中的作用,具體辨析。
(2)確定虛詞的意義,首先要確定詞性。要確定詞性就得掌握每個虛詞的用法規律,要聯系上下文作細致辨析。除此之外,還要弄清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如“之”作主語、謂語賓語則是代詞或動詞,若在主謂之間,則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復習虛詞時要掌握虛詞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語言環境中辨別詞性和用法。如"公與之乘"這個"之"是涉及的對象,是曹劌,"之"是代詞。二是從語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當句子成分,充當了什么成分。如果沒有充當成分,只起組合作用或表語氣,就是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