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 殤
,死于蒼梧,二妃得知噩耗,雙雙投水自盡,于是,娥皇、女英成為湘水女神,舜成為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君的獨唱,刻畫他們互相追求終未能相遇的惆悵心情,也創造了一些神的兒女之情和幻想的幽緲境界。這種浪漫氣息和優美豐富的想象力是《九歌》的特色。
思考與討論
一、本課是追悼為國捐軀將士的祭詩。詩人著力表現了這些犧牲將士什么樣的精神?詩中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描寫了戰斗的過程和場面,雄渾高亢,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請結合詩句談一談這些修辭手法在描寫中的作用。設置此題的意圖是理解詩歌的主旨以及修辭手法的作用。本詩熱烈歌頌了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本詩描寫的重點是戰斗的過程和場面,運用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人多勢盛,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來渲染戰場的氣氛,這些修辭手法都達到了突出戰士們的英雄形象的效果。
二、《國殤》表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美,對后世許多壯懷激烈的愛國詩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就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之句。《禮記》中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但屈原在“鬼”字后加一個“雄”字,“鬼雄”精神千古不朽。結合這兩首詩談一談你對“鬼雄”的理解。
設置此題的意圖是理解關鍵詞語“鬼雄”的含義。本詩結尾以“子魂魄兮為鬼雄”作結,鬼雄即鬼中的英雄。這是禮贊將士們生為人中豪杰,死為鬼中英雄。體現將士們抗爭到底,死而不已的精神,以此表達對楚國陣亡將士的無限悼念崇敬之情,所謂精神永垂不朽。宋代詞人李清照與《禮記》中的話則讓我們感覺到屈原是繼“鬼”而出“鬼雄”的第一人,影響很大。
有關資料
1.關于思想內容
《國殤》是《九歌》中的第十篇,是為悼念楚國陣亡戰士而作的一首挽歌。開頭四句,描繪戰斗開始的情況。戰士們持戈披甲奔赴戰場,敵方兵多勢強,一場激烈的兵車大戰即將展開。戰士們面對強敵奮勇爭先表現出旺盛的斗志。下面六句寫激戰的過程和場面。我方陣線不幸被沖破,戰馬死傷,兵車摧毀,在戰斗失利的危急時刻,再擂戰鼓,有進無退,突出地表現了戰士們前仆后繼、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戰斗結束了,詩人未明寫失敗的結局,而是用“天時墜兮威靈怒”的詩句強烈渲染了戰場上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氣氛,用“嚴殺盡兮棄原野”的詩句點明傷亡慘重,從而突出了戰士們的勇于犧牲精神。以下六句追述戰士們原是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遠離家鄉前來參加戰斗的;而今,雖然戰死沙場,卻依然手持武器,凜然如生。詩人熱情奔放地歌頌了戰士們在強敵面前勇敢反抗、寧死不屈的大無畏氣概。最后兩句,稱贊戰士們雖死猶生,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對楚國陣亡戰士表達了無限悼念崇敬的心情。
(《歷代名篇選讀》)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氣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肅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接下來,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之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