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 殤
(《歷代名篇選讀》)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先秦詩鑒賞辭典》)
主題思想與表現手法的有機結合使得《國殤》與《九歌》中的其他作品風格迥異。這是動人心魄的英雄史詩,其主題分量之重,思想感情之深,藝術感染力之大,都遠非《九歌》中那些愛情悲歌與神話頌詩可比。總的看來,《國殤》的場面是宏偉的,氣氛是緊張的,調子是莊重的;但詩中也不乏動人的細節描寫和精細的心理刻畫。在極具氣魄的場面描繪中活躍著動人的形象;在現實主義的藝術畫面中浸透著英雄主義的崇高精神;在令人感奮的抒情描寫中糅合著強烈的敘事成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藝術上的完美性有機結合,顯示出作者熾烈的情懷和卓越的創作才能。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
教學建議
1.本課篇幅雖短,但確實存在一些文字障礙,如“轂”“旌”“躐”“驂”“殪”“霾”“縶”“枹”等字,要在課前要求學生通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含義。在學習時應加強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加深對這些難認字的印象。
2.本課所反映的歷史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必須詳細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解開本課所描寫的戰爭為什么是一場敵勝我敗戰爭的原因。
3.本課的[思考與討論]是從最主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和影響角度命題的,因此在講課時,要注意圍繞[思考與討論]進行。在解決第二題時,要注意講清楚宋朝南渡偏安江南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也可以先讓學生閱讀《項羽之死》,了解有關項羽的背景知識,這些都會有助于理解“鬼雄”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