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 殤
、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時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先秦詩鑒賞辭典》)
《國殤》是楚人祭祀那些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的亡靈的樂歌,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史詩。這首詩歌頌了那些為保衛國家而英勇搏斗、獻身疆場的英雄,表現了不畏強暴、
寧死不屈以保衛國家與民族的可貴精神。本詩以單刀直入的筆法,起筆便寫激烈戰斗那動人心弦的場面:“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相差懸殊的惡戰。敵我混戰,短兵相接,披甲持兵的楚軍將士爭先殺敵,勇武異常。直殺得天昏地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作者選取了這樣的場景,“灑墨如潑”,極力渲染,集中描繪,這對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主題思想都是富有表現力的。
在這場戰爭中奮勇殺敵的將士,雖然最后全軍覆沒,無一生還,但人們讀后并沒有失敗的悲哀情緒。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的筆墨集中在揭示人物的戰斗意志和英雄氣概,而不是渲染戰爭的結局,所以讀者看到的是雖敗如勝、雖死猶榮的壯麗的美。
作者不僅描寫了英武的將士在戰場上東奔西突、英勇殺敵的情景,他還使用了相當的筆墨著意揭示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及活著的人對這些為國犧牲的壯士們無比的崇敬和由衷的贊頌:出而不入,去而無還,戰場渺茫,征途遙遠。帶著寶劍,挾著彎弓,身首異處,但心不可懲。真是勇敢無畏,寧死不屈,無比剛強!身體雖死但精神永生,那剛烈的魂魄在鬼中也是英雄。屈原以其誠摯的感情和千古不滅的詩句把楚國將士的英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后代人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慷慨的風格,實在不能不說是大大得力于屈原的手筆。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
2.關于藝術形式
這雖是一首挽歌,但讀來氣勢雄渾,高昂激越,具有鼓舞人心的巨大感染力量。在選材上,詩人把重點放在激戰的過程和場面上。運用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人多勢盛,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來渲染戰場氣氛,這些又都是為突出戰士們的英雄形象服務的。此外,《國殤》不同于《九歌》其他各篇的一個特點是全詩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兩部份。其中,有的是并列關系,如“操吳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關系,如“援玉枹”和“擊鳴鼓”,這樣就使每一句的含義更加完整而飽滿,也增加了詩的音樂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