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花陰》
這首詩借古題寫時事,寫了明月之下、關山內外朱門歌舞、沙場白骨、遺民淚痕的三組場景,并寫出了三種人的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作者的情感也蘊含其中,對酣歌醉舞的豪門貴族暴露、諷刺、斥責,對浪費青春年華的守邊戰(zhàn)士表示同情惋惜,對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計他們的愛國精神。作者描寫這一切,實際是把矛頭指向下詔和戎、茍且偷安、不愛護士氣、不體恤民情、不思進取、不圖恢復的南宋朝廷,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
全詩以“月”綰結全篇,分別寫月下的貴族、邊士和遺民。全詩雖只有一個“月”字,但全詩都籠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們不同的悲歡苦樂。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風格沉郁悲壯。詩歌四句一換韻,音調與內容、情感相和諧。
書 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寫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詩人退居山陰時作,當時62歲。詩人一生主張用軍事力量收復中原,到六十多歲仍是壯志難酬,此詩就抒發(fā)了自己滿腔的悲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首聯(lián)寫年輕時的雄心。“早歲”,早年,指年輕時。年輕時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會這么難辦,這么充滿艱難險惡。陸游年輕時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愿,但詩人回想起來,那時實在是太天真了。“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調整。北望中原失地,氣涌如山。“氣”可以是憤慨之氣,也可以指壯氣、豪氣。這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當年不知世事充滿艱難,北望中原充滿壯氣,信心很足,實際上是寫朝廷不思恢復,英雄無用武之地,收復中原之事充滿艱難、曲折、渺茫無望。心情無比沉重。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頷聯(lián)兩句相對,回顧自己在抗敵斗爭中的事跡。上句是寫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難侵,宋將劉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帶造戰(zhàn)船擊之,金兵敗退。詩人當年在鎮(zhèn)江作通判時踏著積雪上焦山看見我方戰(zhàn)船密布。下句是詩人在南鄭軍中供職,曾在大散關,冒著秋風、橫戈越馬,反擊金兵。這是詩人在抗敵前線上兩個難以忘懷的事跡。“樓船”、“鐵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風”是時間,是環(huán)境,“瓜洲渡”、“大散關”是事件、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地點,兩個回憶鏡頭概括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