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花陰》
上片是寫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楚天”在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個南方的廣闊天空都充滿清秋的氣象,遠遠看去,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和天色融為一體,秋天的景色無邊無際,秋氣充滿天地之間,這是一個闊大、遙遠的境界。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遙岑遠目”因平仄關系倒裝,應是“遠目遙岑”。“遠目”,作動詞解。遙望遠山,有的山尖長,象玉簪,有的山平圓,象婦女頭上的發(fā)髻,是這樣的美好,可是山供獻給人們的卻是無限的愁恨。這里詩人把山美化,表現(xiàn)了對山河的感情,人對山喜愛,但山(遙岑是指淪陷區(qū)的山)卻向人們傾訴它在金人鐵蹄蹂躪下的“愁”和“恨”,山本是無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詞人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山以感情,“獻”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猶如此,淪陷區(qū)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火熱中煎熬。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棄疾這樣的愛國志士對朝廷不思恢復的痛恨。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著樓頭,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鳴聲中,我這個遠離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憑高遠望,面對一片衰煞的景象。“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是登樓時的直接背景。“落日樓頭”會使人想起日益衰敗的南宋朝廷;孤鴻哀鳴,也正是作者身世飄零、英雄失志的象征。這里“落日”、“斷鴻”又和前面的“遙岑”共同構成蒼涼、凄清的景象。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把”是領句字,領起“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兩句。“看了”意為“看罷”。李賀《南園》詩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詞人心里很憤怒,躍躍欲試,看刀撫劍,希望殺敵立功,但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欄桿拍遍,慷慨悲歌。這是二個對句,通過二個動作表現(xiàn)抑郁悲苦的心情,有“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憤慨,有對朝廷茍且偷安、不思恢復的譴責和不滿。但沒有人能夠理解詞人登高臨水、看吳鉤、拍欄桿的心情,在蒼茫的大地上,詞人的情懷是多么的孤獨、苦悶、寂寞。
下片著重抒情,借歷史言志。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不要說鱸魚可以做成膾,盡管西風已經(jīng)吹起,“季鷹”回去了沒有呢?這里引用了張季鷹思鄉(xiāng)的典故:張季鷹名翰,是吳地人,在洛陽做官,看到秋風起,便想到了家鄉(xiāng)的鱸魚膾、莼菜羹,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棄官回鄉(xiāng)。這里辛棄疾以張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義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淪陷,失土沒有收回,所以說不要提起家鄉(xiāng)的風味,盡管西風吹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但我回不去,表現(xiàn)了有家難回的苦惱。二是我雖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風起而思鄉(xiāng)的張翰,大丈夫何以為家?思家可恥,表明了自己抗敵的決心,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也是用典。三國時,許汜去見陳登,陳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讓許汜睡下床。許汜把這件事告訴劉備,劉備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間耶?這里“劉郎”是指劉備。這幾句意為那種不顧國家大事、只知購置田產(chǎn)房舍經(jīng)營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沒有面目去見象劉備這樣關心國家命運的有著英雄才氣的人吧。這個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國事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