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花陰》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設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稱淮左,揚州是淮南東路的治所。“竹西”是揚州城東的竹西亭,是揚州的一處古跡。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詞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觀賞古跡,但看到的卻是一番凄涼荒蕪的景象。杜牧《揚州》詩描寫揚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在《贈別》詩中又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昔日的揚州如此風光綺麗,而如今的揚州卻是一片青青的薺菜和野麥了。“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臺樓閣已蕩然無存,這里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臺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不愿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猶厭言兵”表示人們對戰爭的極度憎恨,也刻畫了曾經創傷的人們的復雜的心理狀態。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詞繼續描寫空城荒涼的景象。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凄涼清苦的號角,使人感想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在空城上回蕩。號角的聲音,更反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有時是無聲勝有聲,這里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更覺凄涼靜寂。
詞的上片寫景,著重寫詞人初到揚州的所見所聞,一片蕭條、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下片寫情,用杜牧重新來到揚州的假想,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是一個有卓越賞鑒的詩人,假如杜牧重到揚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滄桑之變,一定會十分吃驚的。這幾句寫杜牧,實際上也是寫詞人自己,揚州的變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春。”以初春枝頭的豆蔻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美好姿態。杜牧的《遣懷》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回憶自己當年在揚州時的放浪生活。這里的“豆蔻詞工,青樓夢好”,是指杜牧的才華。縱然有寫“豆蔻”、“青樓夢”那樣的春風詞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深情。前面“重到須驚”為一層,這里“難賦深情”又進一層。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此吹簫。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蕩漾,顯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紅藥”是指紅色的芍藥花。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附近盛產紅芍藥花。這幾句是說,想橋邊的紅芍藥,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可見已經無人來欣賞它們了。經過戰亂,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來的,也沒有賞花的心情了。芍藥花的情懷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況是人?結處含不盡之意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