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殤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句,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織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生的時代環境決定的。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殤》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己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殤文》相較:見馬血兮夜燃,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于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為蠻夷之俘骨。雖然張文中也有“橫萬里”“吊群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產生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辨名傳。”(《藝文類聚》卷三十八)則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贊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
7.總結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還有“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句。“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讀“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8.作業
思考與討論二:
補充說明你認為在你所知道的歷史人物中誰還能稱為“鬼雄”,并對他的精神與產生的影響進行描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