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談散文》教學設計
曉雪的短評,從喜歡散文說起,介紹了散文的各種風格,說到了郭沫若的散文風格,然后簡要評論了這篇500字的美文,語言優美凝練。曉雪的短評將重心落在“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這個點上,無疑是一語中的,作者還摘引了郭沫若《白鷺》中一些句子作為佐證,也增強了評論的說服力。至于引用古人對于美文的描述,以及萊辛對于如何讀美文的論述,其用意就不在于“評”了,而是“引誘”我們去讀,引導我們去“品味,反復地品味”。最后的結論說《白鷺》一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卻偏偏不將其無窮的“意”說出來,作者恐怕也是想讓我們自己去讀,去悟。
所以這樣安排教學重難點:用文本細讀的理念,品味欣賞《白鷺》;感受散文短評的基本框架,并補充細化;感受、學習散文短評的基本寫法。
教學設想:
學習本文,首先是要將所選散文《白鷺》讀透徹,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到認識;其次是讀懂短評,將評論家觀點與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對比,以修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認識。
所以,對這兩篇短文的處理,是不能平均用力的,我想,《白鷺》一文的品味欣賞應當作為教學的重點來落實,曉雪的短評,尊重其基本框架,但是,要在“細讀”上做文章,即對于曉雪短評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細化補充,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強化“文藝評論”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選文,可謂一石二鳥。
《白鷺》僅有500字,但是美不勝收,意蘊深厚,品味欣賞這樣的精短美文,一定要有“文本細讀”的意識和方法,將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讀出味道,擰出水來。細讀的設計,按照“白鷺之美、語言之美、意蘊之美”三個步驟,循著內容--語言--主題的思路,逐層推進,走進文本深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誦讀《白鷺》,說說白鷺之美。
明確:作者筆下的白鷺之美,美在精巧和諧,美在清澄淳樸,美在淡雅秀麗,美在悠然脫俗,美在詩意自由……
二、品讀《白鷺》,說說語言之美。
明確:本文的語言之美,美在凝練簡約,美在動靜結合,美在虛實相映,美在定點特寫,美在修辭,美在句式……新課 標第一 網
三、演讀《白鷺》,說說意蘊之美。
明確:本文的意蘊之美,美在字里行間滲透濃郁之情;美在對常見之物的美具有獨到發現;美在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對詩意自由的向往……
四、默讀短評,補充美點賞析。
明確:1. 第4節,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由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這些句子之后,分別補充它們各自表現了白鷺怎樣的美。
2. 第7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前,補充作者簡練語言背后的“意”,即作者含蓄的內心追求。
五、課堂小結。
明確:散文短評,首先要精讀選文,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表達感受的時候,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作品整體風格、作品核心內容、作者表達意圖;表達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短評加原文適度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