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國詩兩首教案(通用4篇)
4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蟈蟈與蛐蛐》: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歌頌大自然美如詩歌,運歌聲不斷,運充滿生機。
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來點出主旨;又分別描繪感受“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的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的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科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做新穎獨創、相思頗具匠心。
這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美,情中濃郁。“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可喜的劃叢”,這些景物描寫表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的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的喜悅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表現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與前面的氛圍既形成對照,又十分和諧,反襯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后以“人們感到那聲音/仿佛就是蟈蟈在草上鳴叫”結尾,將前后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蟈蟈的樂音”,交織成一首此起彼伏的“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這首詩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廣大深邃,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地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2、《夜》: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夜的靜謐美麗,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詩的第一節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世界的一切都歸于寂靜,河水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這里既有聽覺也有視覺,還有與白日的聯想和對比,第二節接著寫寂靜的夜色中,溪水在輕輕的歌唱,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聽覺轉入視覺,借助月的光輝,描寫靜夜的美麗,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反復吟詠造成詩的節奏美和韻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蕩和律動。
【教學建議】
1、建議對這兩首詩歌進行聯讀教學,不宜多講,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悟內涵。
所謂聯讀,是指將內容主題相近的課內外文章合在一起進行朗讀教學的一種教學設計思路,這種設計或增大課堂容量,或加深課文理解,或進行學法遷移,或開拓文學視野,運用這種設計思路的關鍵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選課文的姊妹篇,讓其相得益彰,因課堂容量的限制,此種設計思路特別適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蟈蟈與蛐蛐》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欣賞《夜》一詩要抓住夜景的靜謐、美麗的特點,體會蘊含其中的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
2、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
2、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懂大意,想象畫面
1、指導朗讀:
⑴ 注意幾個詞語的音、形、義(投影顯示)。
⑵ 注意幾個句子的語氣、語調、語速、重音(投影顯示)。
2、理解大意:
讓學生用一句話大致說說對詩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達了 的情感”。
3、想象畫面,分別根據兩首詩的詩意,在頭腦中再現幽美的畫面。
二、讀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語言,理解句子蘊含涵的感情及深義:
⑴ 《蟈蟈與蛐蛐》一詩中,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你是怎樣理解的?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⑵ 《夜》這首詩著力展示夜的美靜謐,可為什么在第二十節卻寫“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
這種寫法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⑶ 在《夜》這首詩中,先后數次寫到夜的靜謐和美麗的月色,這是簡單的重復嗎?有何作用?
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以反復的吟詠造成詩的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蕩和律動。
2、有感情的朗讀。
三、讀出異同,把握全詩
1、深入探究,比較兩詩在內容、形式與主題等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
⑴ 題材相同,都是田園詩。
⑵ 寫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極常見的事情作為感情表達的意象,情味濃郁,意蘊悠長。
⑶ 兩位詩人都表達出了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
主要表現在構思方面:《蟈蟈與蛐蛐》一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僅僅描寫了蟈蟈與蛐蛐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豐墨不多,都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葉賽寧的《夜》,純然寫景,反復吟詠,在寫景中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四、熟讀成誦,再次體味
“聯讀”,是一種大容量,高質量的閱讀教學的設計思路。其優點在于:
1、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
2、能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
3、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5、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課外搜集一些外國詩歌,讀讀,背背。
4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2
從容說課
《祖國》和《黑人談河流》是兩首抒發愛國思鄉情懷的外國詩歌。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從獨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發了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全詩平實中見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農家生活,蘊蓄著的是詩人純潔而真摯的情感。《黑人談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的成名詩作。詩中“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全詩在深邃中顯自豪。
教讀課文,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中表現的異國情趣,如俄羅斯風情、黑人種族的文明史。教讀過程中,要結合兩位詩人各自國家和種族的特點,選用恰當的助讀資料,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去認識和理解。把握詩中藝術形象的意義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重點。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則是教學的難點。教讀中,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及形式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內涵。
3.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及其形式特點。
2.合作研討法 休斯的詩意象凝練、表意深刻。《黑人談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張手法回顧歷史等,可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加深認識和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及示范朗誦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了解詩人簡歷及寫作背景,誦讀、研討、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投影演示萊蒙托夫和休斯畫像)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1.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后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為普希金因決斗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于反抗專制統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后死于預謀的決斗,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里,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云》《祖國》,長詩二十余部,以《惡魔》《童僧》為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杰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詩人繼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詩人的傳統,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為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其風格沉郁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實主義的描寫。
《祖國》發表于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志。1839年俄國斯拉夫派詩人霍米亞柯夫發表一首《祖國》,認為俄羅斯的偉大在于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沙皇統治集團的御用文人也借愛國主義來炫耀他們的文治武功,萊蒙托夫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把祖國美好的大地和勤勞的人民視為祖國概念的真正內涵,表現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與共的強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國黑人詩人、小說家,美國黑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被譽為“黑人桂冠詩人”。
休斯寫過小說、劇本、自傳和新聞速寫,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創作了十多部詩集,比較重要的有《哈萊姆的莎士比亞》《單程票》《延遲的夢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創作植根于美國黑人生活,對他們痛苦生活給予同情,謳歌他們美好的情感,頌揚了他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詩歌的主題思想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休斯創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藝術引進詩歌創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樂和布魯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輕松活潑豪邁奔放的風格,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研讀《祖國》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詩句“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是解讀詩意的關鍵。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為“愛情”,統攝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認真領會詩句、詩段所表達的意思,思考:
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人沒有用豪言壯語去盛贊祖國的光榮歷史、英雄業績,也沒有去歌頌名山大川,無盡寶藏,而是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在詩人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和對俄羅斯大自然、對普通百姓的愛糅合,化為一體;即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3.多媒體演示俄羅斯風情圖片,學生直觀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羅斯抒情名曲《卡秋莎》為伴奏音樂,師生有感情誦讀全詩。
思考:《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詩中構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學生歸結體會,教師明確:
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備,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谷場丘堆滿豐收的谷物,農家茅舍覆蓋著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日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著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5.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即“真實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比勃羅留波夫語),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學生熟讀全詩。
四、指導自讀《黑人談河流》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跌宕;四個排比句,上半句結構相似,下半句發生變化。均不相同。這樣的變化既有濤行結構整齊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滯化一;既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又不失節奏上的宮商之聲。
2.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沉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老 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傘,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1.選出語句分析不當的一項……………………( )
A.“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馬的負重與悲苦。
B.老馬“把頭沉重地垂下”“有淚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馬逆來順受、不思反抗、心胸狹窄的情態。
C.表面是寫馬,而實際是寫人。寫舊中國備受奴役的勞苦大眾。
D.詩人善于用動詞,“扣”“垂”“咽”等詞語,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選出賞析不恰當的一項……………………………………………………………( )
A.這首詩只截取了裝車那一刻的情景,畫面也突現了老馬頭部的動作,卻表現出老馬凄慘的處境和悲苦的命運。
B.詩中的老馬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著沉重的壓力,它在苦難的生活中掙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堅韌,更有不屈的反抗。
C.這首詩,有人認為表現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有人認為有詩人的影子,也有人認為詩人要表現的就是一匹可憐的老馬。讀者如何理解,自可見仁見智。
D.這首詩語言樸素而傳神,像“橫豎”“扣”本是極平常的口語,用于詩中卻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馬的命運及詩人對它的深切同情。
參考答案:
1.B 2.C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回腸的。掩卷遐思,備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愿我們能掛帆濟海,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磅礴詩章。
七、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什么是牽掛?牽掛是一種思念,牽掛是一種情懷。牽掛有如高飄的風箏掙不脫細長的線繩,牽掛有如皿豆的藤蔓纏繞著籬笆。
請以“牽掛”為話題寫一篇抒懷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
板書設計
祖 國
萊蒙托夫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統攝全詩)
俄羅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樺
農家生活:打谷場 農家茅房 小窗 飲酒 笑談 舞蹈(平實中見真情)
黑人談河流
休 斯
核心詞“河流”(歷史的象征)
中心詩句: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
幼發拉底河沐浴
深邃 剛果河畔蓋茅舍
中顯 尼羅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聽歌聲
4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3
1.導入: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會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與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和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熔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2.老師(配樂范讀)《蟈蟈與蛐蛐》,同學閉眼聆聽,展開想象,假設自己置身其中,用(視頻:我感受到 。)講述你聽讀之后的感受 我感受到……好像聽到蟈蟈和蛐蛐的叫聲。
我感受到夏天的炎熱,有很多東西。感受到夏天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事物?
3.(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過程中,你在詩歌的情感表達上發現了什么?(視頻:“我發現了 。)我發現詩人很喜愛蟈蟈,他用“喜悅”“舒適”來形容它。我發現詩歌讀起來令人很舒服。我發現詩人喜愛大自然,贊美蛐蛐和蟈蟈就是在贊美大自然。
4.指名朗讀 點評 朗讀時要注意語速、語調、節奏、輕重音,還要根據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讀出感情。
5.(大家推薦一位同學朗誦)感情朗誦,其他同學邊聽邊劃出你不大理解的詩句。(視頻:我不理解: 。) “豪華的盛夏” “詩歌第二層次寫冬天的蛐蛐,前面寫景內容寫的是冬天冷寂的氛圍,第12、13行為什么寫人家的暖氣? 是不是有些破壞氣氛?”為什么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
6.女同學朗誦,其余同學自主賞析。)(視頻:我欣賞: 。)
夜
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對于第二首詩可由學生自主學習。依照上面的學習過程,俄羅斯詩人葉賽寧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過對夜景的描繪,傳遞了自己的情感與對生命的體會。
(全班齊讀《夜》)
(視頻出示問題:1、詩歌抓住了“夜”什么特點?
2、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3、試比較《夜》與《蟈蟈與蛐蛐》的異同。) (學生自學,輕聲播放速緩的音樂)
1 雨的訴說
【活動目標】
◇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和體驗大自然的韻味。◇通過搜集有關資料,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并鍛煉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
◇閱讀和朗誦寫雨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朗誦能力,尤其是體味抒情類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師準備】
◇教師最好在學期一開始就把這項活動布置下去,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隨時留意、多方搜集。
◇在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準備時,及時進行指點和幫助。
【活動指導與建議】
◇活動準備
課前,把學生分成四組進行活動準備。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讓學生在不同時空諦聽雨的聲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個角落去采集雨聲,用錄音機錄下來,準備在課堂上播放并描述給全班同學。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于雨給人類帶來的福與禍的資料;也可以有所擴展,如不同地區和季節,雨的不同形態;雨的各種奇特現象及成因等。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讓學生搜集寫雨的文學作品或片段,并準備簡要的評點,在課堂上進行朗誦。還可以進行專題性的作品搜集,如寫雨的古詩詞集錦,小說、戲劇中的雨;寫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歡樂、憂郁、興奮、凄涼等各種心境下的雨。
第四組:欣賞、評論關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搜集相關作品,分析它們是怎樣寫雨、唱雨的;
以上各組進行活動準備時,老師可以相機指導,以便把握住整個活動的方向和質量。
◇課堂活動(主要練習口語表達)
四個小組依次或穿插進行活動展示。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播放雨聲的錄音,讓同學們說一說雨聲喚起了怎樣的心緒和感受。然后,由錄制雨聲的同學描述真實情境。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可以用知識競賽或有獎競猜的形式開展活動。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進行配樂朗誦,請同學們在聽完后談談感受,以及對朗誦本身的評價。所有朗誦結束后,再對作品進行一番比較、品評,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
第四組:欣賞、評論關于雨的歌曲。可以讓同學根據歌曲的內容有感情的演唱一、二句有雨的歌詞,讓同學們評論一下歌手唱這首歌時應有的感受。
課堂活動時,應該注意:(1)一定要全班積極參與和感情共鳴,激發所有學生參與和表現的熱情。(2)當學生在臺上講述或朗誦時,要讓同學講清楚所講的內容,要注意音量、語速、表達的清晰和生動。
[文題集萃]
1、聽雨
2、在雨中(雨中情)
3、雨天,我想起了……
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為題,寫一篇說明文。
5、選擇一個季節的雨作為描寫對象,抓住帶給你的某一種突出的感覺,寫一篇抒情文章。
4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4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節奏,體會詩歌內涵。
2.通過聯想想像,領會詩人表達的思想和抒寫的情志。
3.收集與作者、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資料,進一步掌握讀詩品詩的方法。
學習重點
1.對詩歌節奏、韻律的把握。
2.對詩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領會,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
(解說:在學習了一些詩歌的基礎上,學生應進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讀詩歌的方法。按照學生的實際和“單元提示”中“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還要展開想像和聯想,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等要求,確定“自讀要求”1、2。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培養讀詩興趣,確定自讀要求3。)
[自讀程序]
一、交流經驗,相互啟發
鼓勵學生交流自己讀濤的經驗,在讀詩方法上相互啟發,進而相互指導,為自讀做好準備。
二、初步感知,把握節奏
1.學生初讀詩歌,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
蔚藍 霧靄 桅桿 樂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負債 蒙恩 束縛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歌節奏、語氣等。
三、小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學習小組學生間采用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正音,把握朗讀時的節奏,推舉出各組朗誦代表。
2.各學習小組交流在圖書館、網絡、資料室等收集到的有關萊蒙托夫、泰戈爾的資料,整理后推舉出各組發言人。
3.各學習小組任選一首詩進行討論,就詩歌的內涵、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交流,達成一致后準備班內交流。
四、誦讀詩歌,把握內涵
1.各學習小組采用“朗讀十資料十提出見解”的方式展示本組朗讀能力,提出本組理解意見。
2.學生自由發言,通過討論,對兩首詩內涵有大體一致的看法,但允許多元解讀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讀語言,領悟感情
參考問題:
1.“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一句應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理想?
3.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感經歷談談對“你在歡樂中傾注了你的心”這句話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點亮了你自己的燈;/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對誰也不負債蒙恩;/你僅僅服從了/你內在的力量”幾句詩給你怎樣的啟示,這和上面所說的“歡樂”有怎樣的關系?
注意事項:
1.尊重學生的解讀和品味,不用所謂“標準答案”限制學生。
2.對個性化、創造性的意見要引起重視。
3.引導學生結合誦讀時的感受和與詩人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理解進行詩歌品讀,防止出現架空分析和胡亂聯系的情況。
(解說:詩歌的內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沒有固定、惟一、標準的答案,讀詩品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融入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的過程。設計這樣的“自讀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詩品詩的過程;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通過交流合作達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對詩歌內涵和詩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學生充分誦讀、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礎之上的。總體上看,讀詩經驗指導讀詩感知,激活誦讀時的情感投入和品讀時的個性理解,最后達到“與詩人心靈對話”的最終目標。)
[自讀點撥]
一、關于萊蒙托夫
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詩人。出身貴族,不到3歲,母親去世,由外祖母撫養成人。萊蒙托夫自幼性格憂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貴族寄宿中學,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中途轉至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后在驃騎兵團服役。1835年發表長詩《哈吉·阿勃列克》和劇本《假面舞會》。1837年2月普希金遇難,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憤怒指出殺害普希金的兇手就是俄國上流社會。這首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詩篇震撼了俄國文壇,奠定了詩人作為普希金繼承者的地位,然而卻遭到沙皇反動當局的仇視,萊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發表《波羅金諾》,歌頌人民在衛國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英雄氣概。經外祖母多方奔走,萊蒙托夫于1838年4月從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隊。不久,發表民歌體長詩《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贊揚不畏強暴的精神。1839年發表歌頌叛逆精神的長詩《童僧》。1840年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問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繼奧涅金之后又一個“多余人”形象——畢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長詩《惡魔》。萊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設法離開軍隊,全力投入文學創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時內離開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詩人的彼得堡貴族唆使青年軍官馬爾蒂諾夫與萊蒙托夫決斗,結果詩人飲彈身亡,年僅27歲。萊蒙托夫的藝術天才沒有得以充分發揮,正如高爾基所說:“萊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盡管如此,他仍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
二、關于泰戈爾
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生于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13歲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年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畫,譜寫了難以計數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云》(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萊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單純地描寫景致,詩人賦予“帆”的內涵無疑是豐富的。一種理解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著詩人的情感,是詩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寫照。另一種理解認為,“孤帆”、“尋找”、“不安分”、“祈求風暴”,表現了詩人積極的戰斗姿態,表達的是作者雖內心孤獨卻渴望斗爭的激情。因此,對“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義是豐富的。
四、如何理解“螢火蟲”
絕不能簡單地賦予“螢火蟲”一個崇高的精神,從詩中可以看到,螢火蟲首先是“歡樂”,其次是“自己”的,它“沖破了黑暗的束縛”,微小,但并不渺小,“因為宇宙間一切光芒,都是你的親人”。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即使微小如螢火蟲,也有屬于自己的人生歡樂和人生意義;即使微弱如螢火,也有與太陽、月亮一樣的光芒,也有自身的價值。
五、關于詩歌的“言外之意”
詩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讀詩時更應注重引領學生一起透過文字表面,探尋隱藏在跳躍、變化的詩句下面的“詩人的心”。從兩首詩看,二者的共同點即:賦予平常事物豐富的涵義,通過“帆”、“螢火蟲”等的意境,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這需要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去感受、領悟。
(解說: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幫助我們解讀詩歌,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學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將之作為知識去灌輸、傳授,點拔時可考慮在學生交流時適當補充。而對“帆”、“螢火蟲”的理解在點拔時就更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既然我們認可了對詩歌的多種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標準答案”去限制學生個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學生融入自我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的見解,本身就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必須給予尊重和重視,點拔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說。)
(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