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精選14篇)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有間:一會兒。
腠c u理:皮膚的紋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還走: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
針石:金屬針和石針。本文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
司命: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撈取功勞。之,助詞,無實義。
請:詢問。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韓國貴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看到韓國國力日益削弱,韓非幾次勸諫韓王,但韓王聽不進去。在韓非在世的時候,他寫的這本書的名聲就很大了,當時還是秦王的秦始皇讀到了其中的《孤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歡,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韓非奉命出使秦國時,卻被李斯陷害入獄,后來被逼服毒自盡。
在西漢時期,劉向校書時加進了幾篇別人的作品,如《初見秦》、《有度》和《存韓》的后半篇,最后定《韓非子》共五十五篇。韓非的思想成就超過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總結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成熟法治理論。他認為君主必須重視權力、威勢和駕馭臣下的權謀之術,這樣才能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鞏固君主的集權地位。后來,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發揮了他的思想,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
韓非還繼承了老師荀子的人性惡學說,主張治理國家必須實行刑賞。在《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都是用法家的觀點來對《老子》進行解釋,體現了韓非的哲學思想!段弩肌穭t將歷史的發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他認為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所以社會和政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儒家的恢復周禮的復古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了。
關于《韓非子》:
本書全面地闡述了思想家韓非的深邃的理念與明確的主張,也生動地展現了文學家韓非的獨特的文采與峭刻的風格。本書的思想理論是豐富多彩而又特色鮮明的。韓非堅持進步的歷史觀,基于對人類社會由“上古”、“中古”、“近古”到“當今”的發展過程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特點的認識,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伞保笆乱蛴谑溃鴤溥m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表現出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韓非對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別是有選擇地接受并發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綜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理論,提出了一套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君主專制的統治術。
3.背景鏈接
戰國時代是群雄并立、戰亂頻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皶r勢造英雄”,這樣的時代要求當時的作家的著作邏輯嚴謹,精心選材,說理透徹,令人信服。本文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哲理。在運用比喻說理、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篇文章講扁鵲發現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幫他治病,但屢遭拒絕,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當桓侯真正發覺自己有病時,已是無藥可救,于是死去。這就是諱病忌醫這一成語的來源。
二、文章脈絡
全文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開頭至“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寫扁鵲四次拜見蔡桓公。
第二層(“桓侯故使人問之”至“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對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層(“居五日”至文末),寫桓侯終于病死。
三、寫作方法
1.本文用簡潔的語言、傳神的描寫刻畫人物。
一見桓公,“立有間”寫扁鵲細心觀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寫他準確診斷桓公病情,“不治將恐深”是和緩的規勸語氣。二見桓公、三見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有警告。四見桓公,轉身就跑,這“望桓侯而還走”的動作,間接寫出桓侯病情嚴重的程度!耙烟忧匾印奔缺憩F出扁鵲對桓公病情診斷的準確,又寫出他的機警。由此可看出扁鵲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職責。桓公諱疾忌醫的特點也寫得很傳神。一句“寡人無疾”,固執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不應……不悅”,冷冰冰地拒醫生于千里之外。扁鵲三見桓公都沒有分析病情、介紹治療的機會,可見桓公諱疾忌醫的嚴重程度。
2、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
學生要學會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始末的寫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時間線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畫了扁鵲與蔡桓公兩個人物,出現了許多波折。再有,扁鵲的善意規勸與蔡桓公的諱疾忌醫形成了鮮明對比,又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故《扁鵲見蔡桓公》是一篇學生習作的范文。
四、參考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北怡o離開后,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拿來炫耀自己的功勞!边^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還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在進見時)遠遠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负钐匾馀扇巳査(為什么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用熱水焐、用藥熱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針灸治好;腸胃的病,可以用火劑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的。桓侯的病現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劇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负罹退懒。
【練習解答】
一、l、一見桓公,扁鵲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腹膽B度是“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二見桓公,扁鵲說:“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腹膽B度是“不應”不悅”。三見桓公,扁鵲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腹膽B度“又不應”又不悅”四見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公的態度是“故使人問之”,結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被负钆R死急索扁鵲,但已無濟于事。這樣變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剛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諱疾忌醫,導致病情越發嚴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并最終不治而死。
2.桓侯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訴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
二、1.以為:即以(之)為,把(它)作為2.望:遠遠地看還:回轉,掉轉。3.故,特意地。4.索:尋找
三、略
【類文品析】
醫扁鵲見秦武王
《戰國策》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本愿姹怡o。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注釋
①扁鵲:戰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渤?と耍t療經驗豐富,擅長各科,反對巫術治病。入秦后,太醫令自知不如,派人將他刺死。②除:去掉,此處引申為醫治。③石:石針,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俪幢匾岩(已: )
②將使耳不聰,目不明(耳不聰: )
、郾怡o怒而投其石(投: )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倬c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
、谑勾酥貒玻瑒t君一舉而亡國矣。
3.透過“君以告扁鵲”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點?
4.分析扁鵲的話語,想一想:扁鵲所認為的治國道理是什么?
5.請選出下列說法中有誤的一項( )
a、“武王示之病”的正確語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給了扁鵲。
b.扁鵲僅從武王治病的猶豫上就得出結論:“知秦國之政”、“君一舉而亡國”,未免顯得過于草率、武斷。
c“扁鵲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寫出了扁鵲的神情態度:不愿與庸人為伍。
d.左右大臣的話并非沒有道理,.但扁鵲卻能“怒而投其石”,這是因為他有高深的醫療水平。這一點能啟發我們:藝高人膽大。
6.從本文所闡述的道理或給人的啟發這一角度再自擬出一道題目,并給出答案。
題目:
解答:
(答案參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聽不清③丟、扔 2.①君王同聰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聰明的人一道來敗壞。②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3.缺謀少斷,個人主斷能力差,容易被別人所左右,愚蠢而又顯得老實。 4.要善于聽取賢人的意見,要遠離庸才。 5.b(提示:管窺而知全豹,扁鵲從武王對小事的處理態度、方法及過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點,從而推知秦國的內政,應該說很有道理。) 6.略)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扁鵲( ) 桓公( ) 腠理( 。∵走( ) 骨髓( 。
2、《扁鵲見蔡桓公》選自 ,作者是 時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益: 。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ㄟ: 。
桓侯故使人問之 。ü剩骸 。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及: 。
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ㄋ鳎骸 。
桓侯遂死 (遂: 。
4、解釋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
⑴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通 ,義為
、苹瘕R之所及也 通 ,義為
、菧僦耙病 ⊥ā ,義為
6、請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評價醫生的話是 。
⑵扁鵲望見桓侯還走的原因是 。
7、指出下列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疟怡o望桓侯而還走。
走:古義: ,今義: 。
⑵臣是以無請也。
請:古義: ,今義: 。
、轻t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以為:古義: ,今義: 。
8、對下列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這作為自己的功勞。
b、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看見桓侯時,遠遠看了一眼轉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問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問扁鵲。
d、臣是以無請也。
我因此不再問他的病情了。
9、扁鵲第一次進見時,“立有間”,最后進見時,“望桓侯而還走”,兩次的表現有所不同,為什么?
二、同步解讀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北怡o出,桓候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本邮眨怡o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负畈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负钣植粦1怡o出,桓候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眨负铙w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馈
10、蔡桓公為什么多次拒絕扁鵲給他治?
11.文中幾個分號對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醫之好治不。芤詾楣! .醫\之好治不。芤詾楣。
c.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d.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13.選出和“寡人無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項( 。
a.深惡痛疾 b.積勞成疾 c.大聲疾呼 d.手疾眼快
14.把課文用“||”分為三個層次,并概括層意。
一層: 二層:
三層:
15.學了這則故事,你認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
16.本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17.扁鵲先說“君之疾”,后說“君之病”,如果把這種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規律性的東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區別?
18.用下列成語各寫一句話:
病入膏肓:
諱疾忌醫:
19.文中蔡桓公自稱為“寡人”,扁鵲稱蔡桓公為“君”,你還知道過去對皇上有哪些稱呼?(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均可)
三、美文賞讀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0.解釋上文加點字。
、沛倗,撫百姓,給饋餉(鎮: )
⑵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1.根據畫波浪線句子寫出一個成語。
22.用現代漢語正確通順地翻譯畫直線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2
教材分析:
《扁鵲見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寓言故事。通過敘述扁鵲為蔡桓公“四診病”而蔡桓公卻“四忌醫”的情節,著重塑造了扁鵲這個古代神醫的形象,在輕松的敘述中滲透了生活哲理。根據教材特點及單元教學目標,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 多角度發掘寓言文本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學生分析:
學生學習過《〈論語〉八則》、《寓言三則》等文言文,已具備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養了翻譯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學生性格活躍,表現欲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文言講析方法,勢必會磨滅他們學習的興趣,無法收到教學實效。所以根據學生特點,我采取了“主體參與式”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質疑,相互解惑。
設計理念:
1.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學”的觀點。
2.《語文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計劃兩課時,教學過程擬采用“主體參與式”語文活動設計。第一課時開展4個活動——“我會說”;“我能讀”;“我會譯”;“我能析”。旨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鍛煉口頭表達;學會熟練誦讀文言文;積累文言實詞,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讀文本。第二課時進行3個活動——“我會演”;“我能背”;“我來寫”。意在讓學生通過編演課本劇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能當堂成誦;鍛煉想象與聯想能力,續寫與仿寫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關于扁鵲、《韓非子》、蔡桓公的相關資料;準備《新華字典》、《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教師:劃分學習小組并確定組長;復印相關資料。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著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后,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
。ㄒ约钚哉Z句作為開場白,容易激活興奮點,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學習者情緒高漲之際,及時拋出學習任務,明確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動一:“我會說”(時間:5分鐘)
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并注明資料來源。
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
(此設計意在鍛煉學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既鍛煉了口頭表達,又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三、 活動二:“我能讀”(時間:10分鐘)
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標注“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
2.學生聽教師范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
3.各小組自由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后展開自評與互評。
(“古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悟。)
四、 活動三:“我會譯”(時間:15分鐘)
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
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
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3
一、設計說明
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扁鵲見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把它處理為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敘述扁鵲為蔡桓公四次診病、蔡桓公四次諱疾忌醫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的道理。這篇內容淺顯的故事有一定的諷喻和勸誡色彩,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學中宜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發掘課文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向課外拓展。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導入一:(板書“扁鵲見蔡桓公”)剛才老師寫“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題目時,一定有同學在想:扁鵲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們是什么關系?扁鵲見蔡桓公后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
導入二: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病了,父母會怎樣做?……大家說得不錯,有病求醫是基本的生活常識,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條件醫治,卻因拒絕接受治療最后死去。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板書“扁鵲見蔡桓公”)
。ǘz查預習
1.請學生介紹韓非、《韓非子》和扁鵲,其他同學簡要評價。
2.學生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師總結歸納并板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熟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疏通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以理解課文的主旨)。
。4)積累背誦(在字正腔圓地誦讀課文、理解課文主旨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但本課不要求背誦)。
。ㄈ⿲W法實施
1.熟讀課文
。1)初讀課文,要求自由朗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學習字詞。
。2)自讀檢測(利用大屏幕檢測自讀效果)。
、俳o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湯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還走(xuán)焐熱(wù)
、诮o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間 好 應 熨 還
、劢o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釋義:
湯:音tànɡ,現在寫為“燙”。
齊:音jì,現在寫為“劑”。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評價。
。4)師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斷句正確,語速恰當。
2.疏通課文
。1)再讀課文,疏通文意。在比較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小組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到全班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補充、完善小組學習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請學生提出學習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師可提示:①提出問題的角度:“略讀課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問題的依據:“單元說明”和“思考與練習”。)
。2)師生一起歸納本課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扁鵲和蔡桓公是什么樣的人?蔡桓公為什么會死掉?這篇課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要求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做好組內分工,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4)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回答問題。
扁鵲:神醫
蔡桓公: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蔡桓公的死因:諱疾忌醫
寓意:防微杜漸
。ㄋ模┓纸巧首x
可以采用師生、小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
。ㄎ澹┓e累拓展
大屏幕顯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班⒘忭毴ぁ!逼淙俗宰o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眴栒咴唬骸氨蓖烈嘤写宋锓瘢俊贝鹪唬骸扒吧胶笊剑蔚夭挥!”
1.自由朗讀《北人啖菱》。
2.復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為作業課后完成)
。┎贾米鳂I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4
師:今天,老師要跟大家一起學習一篇文言文《扁鵲見蔡桓公》(板書)。本文選自《韓非子》。故事中的扁鵲,(課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民間醫生,因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上古時代名醫扁鵲的名字稱呼他。有一次,扁鵲行醫到了虢國,虢國的太子病死了,正準備下葬。扁鵲問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斷定太子并沒有死,還能救治。扁鵲先用針刺療法給太子治病,一會兒,太子就蘇醒了;接著扁鵲又把藥物敷在太子肋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后他又配湯藥給太子喝,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磥恚怡o真不愧是神醫啊!可是,也有人對這位神醫的醫術不那么相信,這個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師:對,蔡國的國君蔡桓公!耙姟,是什么意思?
生:進見。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誦讀)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聲音宏亮,節奏把握也很好?墒沁有幾個小地方讀得不是那么準確。109頁第一行“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有的同學把“好(hao)”讀成了“好(h90)”,在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歡。
師:這是一個動詞,如果讀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詞,這兒應讀做“好(hao)”。還有109頁倒數第三行“在腸胃火齊(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學讀成了——
生:齊(qi)。
師:有的同學可能納悶:老師,這個字明明是“齊(qi)”,怎么能讀成“齊(ji)”呢?
生:是一個通假字吧!
師:對,它確實是通假字,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種現象。(課件展示)通假字的產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較少,文字常常不夠用,當作者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字,就用讀音相同或相似的字來代替,這樣就產生了通假字。請大家把剛才的通假字劃出來,109頁注解⑩,“齊”通“劑”。大家還能找出課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嗎?
生1:109頁注解⑨,“湯熨之所及也”中的“湯”通“燙”,用熱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還”同“旋”足“回轉、調轉”的意思。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完整。課文中一共有三個通假字,一起說:(課件展示)“齊”通“劑”,“湯”通“燙”,“還”通“旋”。剛才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下面老師請大家再看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是這樣的: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生動一些。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復述,四名同學為一組。如果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就舉手,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準備好了嗎?開始。
師: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1:“立有間”的“間”怎么講?
生2:“間”是“一會兒”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樣解釋?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無請也”我不會翻譯。
生6:“無請”,就是不再問,不再說話,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說話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釋?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師:古漢語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較
厲害的病”,詞義是有差別的。
生1:還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望”怎么講?
生2:“望”就是“看”。
師:怎樣看?對,是“遠遠的看”!稗D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講?
生:跑。
師: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在古漢語“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這篇文章寫于戰國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詞義差別比較大。
下面,請一位同學復述課文。
(生復述故事)
師:復述得真不錯!不過,還有幾個小地方不夠準確,誰能補
充?
生1:應該是“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他說的是“愛好”。
生2:“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應該是“那是司命所管的,醫藥
已經沒有辦法了”。
生3:還有一個小地方。109頁第三行“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
益深”,那位同學說“不治將會更加深下去”,應譯成“更加嚴重”、
“更加厲害”。
師:這樣更準確。剛才通過同學們復述課文,我們了解了文章
的內容。下面老師有個問題要問大家:故事的結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誰斷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說:(課件展示)桓侯之死誰
之過?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談談你的看法,不求觀點一致,
但求自圓其說。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觀點,然后請同學發言。(學
生小組討論彳艮熱烈)
生:我認為是桓侯自己,因為他不聽別人的意見,耽誤了病情。
師:扁鵲給他提了幾次建議?
生:三次。
師:當扁鵲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時候,桓侯怎么說?
生:桓侯說:“寡人無疾!
師:如果你是桓侯,請想像一下,你說這話時會有怎樣的語氣、
動作、神情?
生1:他會一邊搖頭,一邊擺手說:“寡—人一無一疾!(作擺手
狀)
生2:我想桓侯應該是非常生氣,滿臉怒色,使勁地拍一下桌
子,說:“寡人無疾!”(作拍案狀,師生大笑)
生3:他當時可能正在看奏折,會把奏折使勁一摔,說:“寡人無
疾!”
師:當時的奏折是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繩或皮條串起
來,叫“策(冊)”。這一摔,聲音很大,群臣俱驚。
生4:他還會說:“我沒有病。不信咱們就比試比試!(雙手作
格斗狀,眾生大笑)
師:(笑)這樣做未免有失一國之君的風度吧!
生5:還會把正在批奏折的筆一扔,說“寡人無疾!”(作擲筆狀)
生6:他當時正坐在桌子邊,一生氣,把桌子掀了。
師:噢,很有可能,他還可能把長袍的大袖子一拂,說:“寡人無
疾!”還可能扭過臉不看扁鵲,一點也不客氣。(板書:一見 無疾)
第二次進見時,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應,桓侯又不悅。(板書:不應 不悅)
師: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應,桓候又不悅。(板書:不應 不悅)
師:至此扁鵲已給他提了三次建議,當他第四次進見時,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當扁鵲第四次進見時,桓侯見到他就像見了冤家似的掉頭
就跑。(生笑)
師:(笑)是桓侯掉頭就跑嗎?跑的是誰呀?
生:扁鵲。
師:對,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板書:四見
使人問之)
師: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請扁鵲回來為他治病嗎?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師:僅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這名使者會怎樣問扁鵲呢?
生:你為什么見了我的君主轉身就跑呢?
師:根據當時的情形,使者確實可能會這樣問。下面聽清老師
的要求,我的問題難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這層意思表達出
來嗎?
生:你為何望桓侯而還走?
師:可以,不過還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說“你”,改成——
生:“君”,“君為何望桓侯而還走?”
師:很好,還可以怎樣表達?
生:他還可能會說:“你為什么三番五次來打擾我的君主?”
師:用文言文怎么說?
生:君為何多次擾我主?
師:很好。他還可能會說:“君見我主而還走,何故?”還會說:
‘前者君三度見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還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鵲已經無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還是死了。(板書:死)
以上觀點認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過,是他咎由自取。還有其
他觀點嗎?
生:我認為是扁鵲的過錯,他當時可以找多個人來勸說桓侯
這樣桓侯作為一國之君就能不死,國家就會安定。
生:扁鵲沒有強諫桓侯,沒有盡到一個醫生的責任。
師:咱們這兒南邊就是桓臺中心醫院,我們知道救死扶傷是一
個醫生的職責。扁鵲的醫術非常高明,而當桓侯的病情進一步惡
化時,他卻逃到了秦國,這樣做太不負責任了。大家同意這一觀點
嗎?
生:不同意。他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被殺頭。
師:對,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殺掉。他逃到秦國的舉動,
反映出扁鵲——
生:《艮機靈。因為他要不逃走就會被殺掉,天下還有許多疾病
需要他去醫治。
師:“機靈”一詞一般都是說孩子,這兒形容扁鵲,用“機警”或
“機智”比較好。當然,扁鵲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他后來
在秦國行醫,秦國有個太醫非常嫉妒扁鵲的醫術高明,就派人把扁
鵲刺死了,這是后話。扁鵲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機智,也從另一
個側面反映了桓侯為人的——
生:殘暴、蠻橫。
師:桓侯的傲慢、固執、不聽勸告,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們從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訓呢?
生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聽
從別人的勸告,這樣其實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及時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斷進步。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深刻!(鼓掌)我們不能拒絕別人的批
評和忠告,特別是那些不太好聽,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國有句老話
怎么說?
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師:“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史記》里的一句
話,說得非常好;负蠲髅饔胁,可是他卻偏偏不肯承認,更不愿
意接受治療,大家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意思嗎?
生:(齊答)諱疾忌醫。
師:有了病,又不愿治療,結果怎樣了?
生:死了。
師: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
生:(齊答)不可救藥。
師: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礎上重點學會一句話的翻譯:“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記住
兩個成語;諱疾忌醫、不可救藥;記住三個通假字:“齊”通“劑”,
“湯”通“燙”,“還”通“旋”。
這是一篇寓言(板書),“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話!侗怡o見蔡桓公》這則寓言正是通過一則小故事闡述了
一個人生的哲理。請大家看下面這則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閱讀、翻譯,教師個別指點)
師:(手執菱角)大家見過菱角嗎?吃過嗎?怎么吃?
生:剝了皮吃。
師:剝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個小問題:菱角是長在山
上,還是長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師:可是,有個北方人卻不這樣認為。請一位同學把故事講一
講。
生:有個北方人,從來沒見過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這個北方人連殼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說:“吃菱角要
去殼!边@個北方人卻掩飾說:“我并不是不知道,把殼一起吃進去,
為的是想清火解熱呀廠問話的人又說:“你們北方也有這種東西
嗎廣這個北方人說:“前山后山,哪個地方沒有呢?”
師:這個同學翻譯得非常好!(鼓掌)這則寓言有什么含義呢?
生: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說,對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則就會鬧
出笑話的。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是太好了!(鼓掌)這是孔子在兩個多年
前說過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誠實。
生: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能裝懂,要敢于承認,要接受別人
的幫助。
師:他說得多好啊!那么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
生:有吧!有時上課老師問我們這個問題懂不懂,有些同學明
明不會,也說會。
師:你這樣做過嗎?
生:做過。
師:為了你的誠實,老師把這枚菱角送給你,讓我們共勉。(稍停)
課文中的桓侯掩飾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飾的是
自己的無知,而我們很多同學掩飾的是自己的缺點、錯誤,古今一
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于成長中的中學生有這樣
或那樣的缺點是很正常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對待這些缺點、錯誤。
我們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這樣我們就會在學習中不斷成
熟,在老師、家長、朋友的幫助下健康成長。大家說是嗎?
今天的作業 :(課件展示)你還讀過其他的寓言故事嗎?明天
上課講給同學們聽。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謝謝大家!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5
〖主干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立有間( ) 腠理( ) 寡人( ) 桓侯( )( )
骨髓( ) 遂死( ) 火齊( )
2、解釋句中加點的文言詞。
立有間 間:
不治將益深 益:
桓侯不應 應:
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
臣是以無請也 是以:
使人索扁鵲 索:
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诒怡o望桓候而還走。
、凼谷怂鞅怡o,已逃秦矣。
4、文學常識填空。
《扁鵲見蔡桓公》作者是___國時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5、《扁鵲見蔡桓公》一文記敘了名醫扁鵲前后幾次見蔡桓公的情況?
〖點擊思維〗
1、注意“間”此處不讀一聲;“齊”是通假字,此處不要讀成了“qí”。
2、“是以”含義較特殊,此處是“因此”的意思,需重點識記。
3、第一句注意“疾”“ 腠理”“ 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還走”的翻譯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譯準確。
4、你知道嗎?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我們熟悉他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買櫝還珠》《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
5、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規律方法】
〖理清結構〗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 蔡桓公 哲理
病 立有間 疾在腠里 寡人無疾 不
情 時 居十日 病在肌膚 不應、不悅 可
發 間 居十日 病在腸胃 不應、不悅 諱
展 為 居十日 病在骨髓 故使人問之 疾
為 序 居五日 逃 秦 遂 死 忌
線 醫
〖語言特色〗
本文的語言極簡練而又善于傳情達意。古人對疾病的輕重用不同的詞語來表示,輕病叫“疾”,重病叫“病”。所以第一次見面時,說“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說“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見面時,就把“疾”換作“病”,因為病已經加重了。為表現扁鵲謙遜,在第一次見面時說“不治將恐深”,傳達出委婉的口氣。而第二、三次就把“恐”字換為“益”,說“不治將益深”,表現扁鵲對蔡桓公疾病惡化的肯定程度。第二次見面時扁鵲勸桓侯治病,作者寫桓侯的態度是“又不悅”,一個“又”字既寫出他這次的心理狀態,又寫出第一次見面時的心理狀態,很不高興的情緒有增無減。后來,他體痛“使人索扁鵲”,這個“索”字表現他急迫的心情和蠻橫態度,他認為自己的病還可以醫治呢。
〖把握重點〗
對比,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藝術特色,利用對比刻畫人物是文章的重點。作者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把扁鵲的善意規勸與蔡桓公的諱疾忌醫進行對比,揭示諱疾忌醫者的可悲可鄙。扁鵲一見蔡桓公,“立有間”、“君有疾在腠理”寫扁鵲細心觀察,準確診斷出蔡桓公的病情,并用和緩的語氣規勸。而桓侯一句“寡人無疾”,態度固執、自信,對醫生的規勸極其反感。二見、三見蔡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侯病情加重,在規勸中含有警告語氣。而桓侯“不應”,“又不悅”,對醫生的態度冷冰冰,諱疾忌醫的神態躍然紙上。四見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這個動作描寫,間接寫出桓公病情嚴重,達到不可救藥的程度。至此桓侯仍未覺醒,對扁鵲“還走”不解。最后,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體痛”,臨死才“索扁鵲”,已無濟于事了。這是諱疾忌醫的結果。扁鵲的高明醫術、耐心規勸和桓公的愚昧固執、不可救藥,形成鮮明對比,使故事寓意更明確。
〖攻克難點〗
準確順暢的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是本課的難點,請看下面的參考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北怡o離開后,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當作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被负畈焕聿,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被负钸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在進見時)遠遠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负钐匾馀扇巳査(為什么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用熱水焐、用藥熱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針灸治好;腸胃的病,可以用火劑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的;负畹牟‖F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劇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负罹退懒恕
〖質詢疑點〗
扁鵲在第四次見到桓侯時 為什么“還走”?最后他為什么要離開蔡國,逃到秦國去?
扁鵲“還走”的原因,是桓侯的病由輕而重,終于不可救藥;负畋臼强梢缘镁鹊摹<苍陔砝、在肌膚、在腸胃都是可以治的,但桓侯用“不應”、“不悅”,拒絕醫生分析病情。這突出了桓侯諱疾忌醫的本性。文章寫扁鵲“還走”,結構上使故事情節起波瀾,自然引出后邊的答話,突出重點,同時表明扁鵲醫術高超,遠遠就看出蔡桓公已經不可救藥了。扁鵲醫術那么高明,但當桓侯病情惡化時,他逃到秦國去了,這是不是說明他不負責任呢?不是。扁鵲對桓侯病情的三次忠告,表現了他作為一個醫生已盡忠盡責。為避免遭迫害,他采取了果斷行動,可見其精明。同時從側面寫出蔡桓公蠻橫、殘暴。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2、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3、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2
2、難點:目標3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做到基本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同學們知道有個成語叫“諱疾忌醫”嗎?“諱”的意思是:有顧忌不敢說或不愿說!凹伞保菏羌刀,猜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思改正。這則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齊來看看課文。
三、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四、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大意。
1、朗讀課文。(可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或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
A、抽查幾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論
B、教師就關鍵處糾正,并示范朗讀。
五、串譯課文。
1、教師講解幾個難句。
2、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
3、抽幾對學生一人讀一人譯,其他同學評價。
4、教師做小結。
投影提示:幾個詞的古今義差別:
(1)同義有別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異義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復古義:再一次今義:重復
益古義:更加今義:有好處
索古義:尋找今義:繩索
5、學生自由作評:蔡桓公為什么會病死?
引導理解諱忌疾的害處。
六、布置作業:
A、課后練習二三
B、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學習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事情的寫法。
3、練筆。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
2、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請一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另一優生表演,以激起興趣。
三、學習新課。
1、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課文按什么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
學習方法: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抽查二位學生
歸納:按時間順序。
3、提問: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嚴重?
獨立思考,抽查回答:
。╨)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將恐深。
。2)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3)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4、提問:課文描寫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現他的諱疾忌醫?
討論并歸納:
。╨)“寡人無疾”表現蔡桓公固執、自信。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表現對醫生猜忌、反感。
(3)不應“又不悅”說明對醫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問: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結果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桓侯遂死。
提問: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6、請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三、小結
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
四、練筆
根據課文的中心,自己寫一篇體會,談談如何對待缺點和錯誤
五、板書
見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無疾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肌膚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腸胃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今在骨髓故使人問之
居五日,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鵲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7
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是韓國貴族,屢諫韓王變法圖強,不被采納。著書十余萬言。秦王嬴政看見他的著述想用他,便攻打韓國。韓國派韓非出使。韓非到秦國后,遭李斯、姚賈讒毀,服毒死于獄中。
韓非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理論和實踐,建立了“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體系。他的文章長于推論事理,詞鋒犀利,剖析入微,文風峻刻峭拔。他與孟子、莊子和荀子,并稱戰國散文四大家。
韓非的代表作品有《說難》《孤憤》《五蠹》《顯學》《六反》《八說》《八奸》《亡征》等篇。本篇選自《韓非子》中的《喻老》篇。韓非用《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形象地闡明了“圖難于其易”的道理。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8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的《喻老》篇!队骼稀肥琼n非以比喻來闡釋《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義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边@里的難與易,大與小的關系,具有樸素辯證的方法論,隱含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法則!侗怡o見蔡桓公》這個寓言故事就是韓非用來闡發《老子》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記敘蔡桓公的病情不斷惡化,但他固執己見,不聽醫生的勸告,不及時治療,終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闡明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對待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要預先察到其細微的征兆,所謂見微知著。有缺點、錯誤就要及早改正;有問題就要及早處理,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否則就會釀成不可補救的嚴重后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節發展順序安排層次的。第一層是寫扁鵲四次拜見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趨嚴重,提醒他及早治療。但蔡桓公固執己見,聽不進扁鵲的勸告。第一次拜見蔡桓公時,“立有間”,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這里的“立有間”三字,寫出扁鵲正在留心觀察蔡桓公的病情,就是醫家所謂的望診、望色。經過觀察分析,才得出“君有疾”這個結論,不是信口開河,并知道病在什么部位,提醒他“不治將恐深”。這也從側面旁襯扁鵲醫術的高超,察微知漸。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觀感覺:“寡人無疾”,不肯相信醫生的忠告。不僅不相信,還要倒打一耙,說醫生“好治不病以為功”。但扁鵲是個醫生,要盡醫生的職責,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見桓公,急切指出他的病已從腠理侵入到肌膚、到腸胃,越來越嚴重,不治恐有生命危險,三次敦促他治療,“不治將益深”,但桓侯由于主觀片面,對醫生有偏見,不肯相信醫生的話,并流露出很不高興的樣子。當扁鵲第四次見蔡桓公時,一反常態,一句話不說,望“而還走”。他這一舉動引起桓侯的詫異。文章也自然地轉入第二層次的描述。
第二層(從“桓侯故使人問之”到“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對桓侯病情的分析;负钜姳怡o態度反常,“故使人問之”。扁鵲借來使的詢問,對桓侯的病情進行具體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膚,甚至在腸胃,燙熨、針石及火齊還可以治療,所以勸桓侯及時醫治。而現在病已侵入骨髓,藥物針石已無濟于事,這是他望“而還走”“是以無請”的原因。
第三層(從“居五日”到結尾),寫桓侯終于病死。
文章通過扁鵲、桓侯兩人對話,以及他們各自表現出來的神情狀態的描繪,突出了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們看到了一位古代醫師對患者所表現出的高度責任感。盡管桓侯多次讓他難堪,甚至說他“好治不病以為功”,但他全不計較桓侯的言行態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希望他及早治療。這集中體現在扁鵲身上的,不僅是醫術精通,而且醫德高尚,忠于醫生職守。而蔡桓公則是一個麻木的,冥頑固執,主觀偏見,只憑自己主觀感覺,不肯相信醫生的忠告,最后終于丟了性命的人。除此之外,兩人的言行,還有許多令人浮想聯翩的地方。從桓侯的角度看,他自我感覺良好,身體健康,何病之有,所以他說“寡人無疾”,這是一;既是無痛無病,還用藥打針干什么。所以聽到扁鵲說“不治將益深”時,“桓侯不應”,這又是一;見扁鵲的態度反常,他“使人問之”,但聯系上下文看,他只是好奇而已,并非請扁鵲治病,這又是一;他并不諱疾忌醫,“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他知道自己有病之后,便迫切求醫診治,可為時已晚,這又是一。如果桓侯不那么主觀,早聽醫師的話,他就不會丟掉性命,這是二。從扁鵲的角度看,第四次見桓侯時,望“而還走”,見桓侯的病已入骨髓,無藥可治,所以不說,一走了之。讀者聯想的各個方面,也可能是達到某一結論的各個過程,或某一邏輯的歸依。總之,這個故事本身就很富有生活哲理。
本文敘述層次分明。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從腠理發展到骨髓,層層深入逼進,引人入勝。在第二層次中,分析其病情發展的各階段,不但層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病在“腠理”,燙熨的力量還可以到達;在“肌膚”,針刺還可以治好;在“腸胃”,火劑湯還可以達到;病入“骨髓”,是無藥可治了。時隔五日,桓侯體痛,終于死去,證明扁鵲預見的正確。文中的語言亦極簡練,善于傳情達意。如“立有間”三字,傳達出扁鵲“望診”時的神情狀態。又如不治“將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氣,傳達出扁鵲的謙遜態度。而“不應”“又不應”“又不悅”等,寥寥數語,桓公的冰冷面孔、厭煩的神態活現紙上。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9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前后都有省略,省略部分摘錄如下:
“……有形之類,大必起于;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細也。故曰: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辟難,敬細以遠大者也。(下接課文部分)故良醫之治病也,功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從事焉……”
“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一觀點的。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0
師:今天,老師要跟大家一起學習一篇文言文《扁鵲見蔡桓公》(板書)。本文選自《韓非子》。故事中的扁鵲,(課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民間醫生,因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上古時代名醫扁鵲的名字稱呼他。有一次,扁鵲行醫到了虢國,虢國的太子病死了,正準備下葬。扁鵲問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斷定太子并沒有死,還能救治。扁鵲先用針刺療法給太子治病,一會兒,太子就蘇醒了;接著扁鵲又把藥物敷在太子肋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后他又配湯藥給太子喝,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磥恚怡o真不愧是神醫啊!可是,也有人對這位神醫的醫術不那么相信,這個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師:對,蔡國的國君蔡桓公!耙姟,是什么意思?
生:進見。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誦讀)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聲音宏亮,節奏把握也很好?墒沁有幾個小地方讀得不是那么準確。109頁第一行“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有的同學把“好(hao)”讀成了“好(h90)”,在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歡。
師:這是一個動詞,如果讀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詞,這兒應讀做“好(hao)”。還有109頁倒數第三行“在腸胃火齊(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學讀成了——
生:齊(qi)。
師:有的同學可能納悶:老師,這個字明明是“齊(qi)”,怎么能讀成“齊(ji)”呢?
生:是一個通假字吧!
師:對,它確實是通假字,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種現象。(課件展示)通假字的產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較少,文字常常不夠用,當作者諦鶚鲆患碌氖焙潁綣揮姓飧鱟鄭陀枚烈糲嗤螄嗨頻淖擲創媯庋筒送僮幀g氪蠹野迅詹諾耐僮只隼矗?09頁注解⑩,“齊”通“劑”。大家還能找出課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嗎?
生1:109頁注解⑨,“湯熨之所及也”中的“湯”通“燙”,用熱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還”同“旋”足“回轉、調轉”的意思。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完整。課文中一共有三個通假字,一起說:(課件展示)“齊”通“劑”,“湯”通“燙”,“還”通“旋”。剛才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下面老師請大家再看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是這樣的: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生動一些。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復述,四名同學為一組。如果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就舉手,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準備好了嗎?開始。
師: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1:“立有間”的“間”怎么講?
生2:“間”是“一會兒”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樣解釋?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無請也”我不會翻譯。
生6:“無請”,就是不再問,不再說話,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說話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釋?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師:古漢語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較
厲害的病”,詞義是有差別的。
生1:還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望”怎么講?
生2:“望”就是“看”。
師:怎樣看?對,是“遠遠的看”!稗D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講?
生:跑。
師: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在古漢語“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這篇文章寫于戰國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詞義差別比較大。
下面,請一位同學復述課文。
(生復述故事)
師:復述得真不錯!不過,還有幾個小地方不夠準確,誰能補
充?
生1:應該是“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他說的是“愛好”。
生2:“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應該是“那是司命所管的,醫藥
已經沒有辦法了”。
生3:還有一個小地方。109頁第三行“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
益深”,那位同學說“不治將會更加深下去”,應譯成“更加嚴重”、
“更加厲害”。
師:這樣更準確。剛才通過同學們復述課文,我們了解了文章
的內容。下面老師有個問題要問大家:故事的結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誰斷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說:(課件展示)桓侯之死誰
之過?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談談你的看法,不求觀點一致,
但求自圓其說。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觀點,然后請同學發言。(學
生小組討論彳艮熱烈)
生:我認為是桓侯自己,因為他不聽別人的意見,耽誤了病情。
師:扁鵲給他提了幾次建議?
生:三次。
師:當扁鵲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時候,桓侯怎么說?
生:桓侯說:“寡人無疾!
師:如果你是桓侯,請想像一下,你說這話時會有怎樣的語氣、
動作、神情?
生1:他會一邊搖頭,一邊擺手說:“寡—人一無一疾。”(作擺手
狀)
生2:我想桓侯應該是非常生氣,滿臉怒色,使勁地拍一下桌
子,說:“寡人無疾!”(作拍案狀,師生大笑)
生3:他當時可能正在看奏折,會把奏折使勁一摔,說:“寡人無
疾!”
師:當時的奏折是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繩或皮條串起
來,叫“策(冊)”。這一摔,聲音很大,群臣俱驚。
生4:他還會說:“我沒有病。不信咱們就比試比試!(雙手作
格斗狀,眾生大笑)
師:(笑)這樣做未免有失一國之君的風度吧!
生5:還會把正在批奏折的筆一扔,說“寡人無疾!”(作擲筆狀)
生6:他當時正坐在桌子邊,一生氣,把桌子掀了。
師:噢,很有可能,他還可能把長袍的大袖子一拂,說:“寡人無
疾!”還可能扭過臉不看扁鵲,一點也不客氣。(板書:一見 無疾)
第二次進見時,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應,桓侯又不悅。(板書:不應 不悅)
師: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應,桓候又不悅。(板書:不應 不悅)
師:至此扁鵲已給他提了三次建議,當他第四次進見時,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當扁鵲第四次進見時,桓侯見到他就像見了冤家似的掉頭
就跑。(生笑)
師:(笑)是桓侯掉頭就跑嗎?跑的是誰呀?
生:扁鵲。
師:對,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板書:四見
使人問之)
師: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請扁鵲回來為他治病嗎?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師:僅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這名使者會怎樣問扁鵲呢?
生:你為什么見了我的君主轉身就跑呢?
師:根據當時的情形,使者確實可能會這樣問。下面聽清老師
的要求,我的問題難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這層意思表達出
來嗎?
生:你為何望桓侯而還走?
師:可以,不過還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說“你”,改成——
生:“君”,“君為何望桓侯而還走?”
師:很好,還可以怎樣表達?
生:他還可能會說:“你為什么三番五次來打擾我的君主?”
師:用文言文怎么說?
生:君為何多次擾我主?
師:很好。他還可能會說:“君見我主而還走,何故?”還會說:
‘前者君三度見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還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鵲已經無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還是死了。(板書:死)
以上觀點認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過,是他咎由自取。還有其
他觀點嗎?
生:我認為是扁鵲的過錯,他當時可以找多個人來勸說桓侯
這樣桓侯作為一國之君就能不死,國家就會安定。
生:扁鵲沒有強諫桓侯,沒有盡到一個醫生的責任。
師:咱們這兒南邊就是桓臺中心醫院,我們知道救死扶傷是一
個醫生的職責。扁鵲的醫術非常高明,而當桓侯的病情進一步惡
化時,他卻逃到了秦國,這樣做太不負責任了。大家同意這一觀點
嗎?
生:不同意。他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被殺頭。
師:對,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殺掉。他逃到秦國的舉動,
反映出扁鵲——
生:《艮機靈。因為他要不逃走就會被殺掉,天下還有許多疾病
需要他去醫治。
師:“機靈”一詞一般都是說孩子,這兒形容扁鵲,用“機警”或
“機智”比較好。當然,扁鵲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他后來
在秦國行醫,秦國有個太醫非常嫉妒扁鵲的醫術高明,就派人把扁
鵲刺死了,這是后話。扁鵲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機智,也從另一
個側面反映了桓侯為人的——
生:殘暴、蠻橫。
師:桓侯的傲慢、固執、不聽勸告,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們從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訓呢?
生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聽
從別人的勸告,這樣其實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及時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斷進步。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深刻!(鼓掌)我們不能拒絕別人的批
評和忠告,特別是那些不太好聽,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國有句老話
怎么說?
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師:“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史記》里的一句
話,說得非常好;负蠲髅饔胁。墒撬麉s偏偏不肯承認,更不愿
意接受治療,大家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意思嗎?
生:(齊答)諱疾忌醫。
師:有了病,又不愿治療,結果怎樣了?
生:死了。
師: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
生:(齊答)不可救藥。
師: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礎上重點學會一句話的翻譯:“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記住
兩個成語;諱疾忌醫、不可救藥;記住三個通假字:“齊”通“劑”,
“湯”通“燙”,“還”通“旋”。
這是一篇寓言(板書),“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話。《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正是通過一則小故事闡述了
一個人生的哲理。請大家看下面這則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閱讀、翻譯,教師個別指點)
師:(手執菱角)大家見過菱角嗎?吃過嗎?怎么吃?
生:剝了皮吃。
師:剝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個小問題:菱角是長在山
上,還是長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師:可是,有個北方人卻不這樣認為。請一位同學把故事講一
講。
生:有個北方人,從來沒見過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這個北方人連殼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說:“吃菱角要
去殼。”這個北方人卻掩飾說:“我并不是不知道,把殼一起吃進去,
為的是想清火解熱呀廠問話的人又說:“你們北方也有這種東西
嗎廣這個北方人說:“前山后山,哪個地方沒有呢?”
師:這個同學翻譯得非常好!(鼓掌)這則寓言有什么含義呢?
生: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說,對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則就會鬧
出笑話的。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是太好了!(鼓掌)這是孔子在兩個多年
前說過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誠實。
生: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能裝懂,要敢于承認,要接受別人
的幫助。
師:他說得多好啊!那么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
生:有吧!有時上課老師問我們這個問題懂不懂,有些同學明
明不會,也說會。
師:你這樣做過嗎?
生:做過。
師:為了你的誠實,老師把這枚菱角送給你,讓我們共勉。(稍停)
課文中的桓侯掩飾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飾的是
自己的無知,而我們很多同學掩飾的是自己的缺點、錯誤,古今一
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睂τ诔砷L中的中學生有這樣
或那樣的缺點是很正常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對待這些缺點、錯誤。
我們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這樣我們就會在學習中不斷成
熟,在老師、家長、朋友的幫助下健康成長。大家說是嗎?
今天的作業:(課件展示)你還讀過其他的寓言故事嗎?明天
上課講給同學們聽。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謝謝大家!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1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一見桓公細心觀察診斷病情!凹病保盒〔 V赋霾恢蔚暮蠊虉、自信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负畈粦1怡o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
“益深”,不治“不應”“不悅”:諱疾忌醫的神態三見桓公病情越發嚴重,的后果將更嚴重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什恢蔚暮蠊苍桨l嚴重依舊諱疾忌醫四見桓公一望便知桓公已無可救藥,轉身就跑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腹谷藛柋怡o扁鵲答使者,指出桓公病情由輕而重,終于不可救藥的發展過程并非覺醒,只是對“還走”不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馈ER死才“索”扁鵲,無濟于事了,這是諱疾忌醫的結果。
一、本文按時間先后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時間線索清清楚楚。
二、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
一見桓公,“立有間”寫扁鵲細心觀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寫他準確診斷桓公病情,“不治將恐深”是和緩的規勸語氣。二見桓公、三見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著警告。四見桓公,轉身就跑,這“望桓侯而還走”的動作,間接寫出桓公病情嚴重的程度!耙烟忧匾印奔缺憩F扁鵲對桓公病情診斷的準確,又寫出他的機警。
桓公諱疾忌醫的特點也寫得很傳神。一句“寡人無疾”,固執、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不應”“不悅”,冷冰冰地拒醫生于千里之外。扁鵲三見桓公都沒有分析病情、介紹療法的機會,可見桓公諱疾忌醫的嚴重程度。
三、本文寫人敘事是為了闡明道理。
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文中刻畫人物是為了增強說理的生動性,扁鵲的善意規勸與桓公的諱疾忌醫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諱疾忌醫者的可悲、可鄙。這樣,本文闡明的道理更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四、文言詞語。
(一)古今異義的詞語。
間:一會兒、片刻,F代漢語中常用來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如:鄰里之間,兩山間。
居:用在表時間的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有“停留”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常作“居住”或“住所”講。
(二)至今廣泛運用的文言詞語。
復:再一次、又。現在常用詞語有“舊病復發”“死而復蘇”等。
益:更加。現在常用詞語有“精益求精”“日益嚴重”等。
及:達到。現在常用詞語有“及格”“來不及”等。
索:尋找,F在常用詞語有“索取”“檢索”“搜索”等。
(三)現在基本不用的文言詞語。
使:現在說“派”。
是以:現在說“因此”。
遂:現在說“于是”。
(四)通假字。
“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語音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經不同音了。
本文三個通假字都是重點詞,因為都與正確理解句意有密切關系。(湯燙,齊劑,還旋)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2
教學目標:
1、文言文的字詞句翻譯。
2、以桓侯的病情發展為線索。
3、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古今異義的詞語。
2、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寓言蘊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韓非及《韓非子》。
1、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孤憤》、《五蠹》、《儲說》、《說林》、《說難》等篇。
2、《韓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識: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候人,著名的民間醫生,是中醫傳統診斷的奠基人。四疹法:望、聞、問、切。
二、檢查預習。
讀課文。注停頓和讀音。
三、范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字詞。
步驟:1、出示句子。
2、學生逐字逐句來翻譯句子。
3、其他學生指正并翻譯。
4、老師歸納,指出重難點的字詞。
1、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療將恐深。”
見: 謁見,拜見。 疾:小毛病。 腠理:皮膚的紋理。
將恐:恐將,恐怕要。 深:厲害,嚴重。
析:此句話點明了故事中的兩個人物:蔡桓公和扁鵲。
“立有間”:診斷的準備。
扁鵲診斷準確,勸告誠懇。
2、桓侯曰:“寡人無疾。”
“無疾”斷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鵲出,桓候日:“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出:離開。 醫:名詞,醫生。 之:結構助詞,無義。
好:喜歡。 不。簺]有生病。
以(之)為功:把(這個—指治“好” 病)作為功勞。
析:桓侯對扁鵲進行了毫無根據的諷刺,表明了他極其不信任醫生,諱疾忌醫,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復: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析:第二次診斷病在肌膚,證實了不治將恐深的預測。
5、桓侯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注:內容意思大體相同,難度小,可以讓學生自己翻譯。
6、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
還:同“旋”,旋轉,轉身。 走:古今異義字,跑。
析:扁鵲一言不發。轉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緩的敘述中突起波瀾,引卻懸念,自然導入下文桓侯派人發問。
7、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故:特意。 湯 ;同 ‘燙’,用熱水焐。 之 :結構助詞,無實義。 所及:所達到的部位。 及:達到。
針石:金針、石針。 火齊:火劑湯。齊同“劑”。
析:這句話是重點句子。要記憶,理解和翻譯。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發展。
8、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今:現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也是自謙的自稱。 是以:即以是,因此。 請:過問,拜見。
析:“是”的具體內容要指出。
9、居五日,桓候體痛,使人索扁鵲,己逃秦矣。
體痛:全身疼痛。 索:求,尋找。 矣:語助詞,“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總結。
1、通假字三個。
2、古今異義字。
3、三個難句的翻譯。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2、背誦課文。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3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著看了一會兒,扁鵲說:“您有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不醫治恐怕要加重!被负钫f:“我沒有病。”扁鵲退出以后,桓侯說:“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桓侯,說:“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了,不及時醫治將要更加嚴重!被负钣植焕聿。扁鵲退出后,桓侯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桓侯,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桓侯又沒有理睬。扁鵲退出后,桓侯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在進見時遠遠看見桓侯就轉身跑了;负钐匾馀扇藛柋怡o為什么轉身就跑,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是湯熨的力量能達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是針灸的力量能達到的部位;病在腸胃里,是火劑湯的力量能達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轄的部位,醫藥已經沒有辦法了,F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問了。”又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鵲見蔡桓公》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篇14
設計理念:1、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學”的觀點。2、《語文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計劃兩課時,教學過程擬采用“主體參與式”語文活動設計。第一課時開展4個活動——“我會說”;“我能讀”;“我會譯”;“我能析”。旨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鍛煉口頭表達;學會熟練誦讀文言文;積累文言實詞,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讀文本。第二課時進行3個活動——“我會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讓學生通過編演課本劇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能當堂成誦。課前準備:學生:查閱關于扁鵲、《韓非子》、蔡桓公的相關資料;準備《新華字典》、《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教師:劃分學習小組并確定組長;復印相關資料。教學流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著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后,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勵性語句作為開場白,容易激活興奮點,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學習者情緒高漲之際,及時拋出學習任務,明確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動一:“我會說”(時間:5分鐘)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并注明資料來源。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此設計意在鍛煉學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既鍛煉了口頭表達,又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三、 活動二:“我能讀”(時間:10分鐘)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標注“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2、學生聽教師范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3、各小組自由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后展開自評與互評。(“古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悟。)四、 活動三:“我會譯”(時間:15分鐘)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4、開展集體評議,總結。(初中生學習文言文仍應以正確理解文意﹑句意,積累文言詞語為重點。但假如還是以傳統的教師串講為主,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主動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進學生的整體提高。)五、 活動四:“我會析”(時間:20分鐘)1、教師發放學習資料(一)如下:論題一:本文是如何記敘扁鵲和蔡桓公見面的情形?填寫下表:見面次數及時間扁 鵲 蔡 桓 公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結果(居五日) 論題二:扁鵲在第四次見到桓侯時,為什么“還走”?最后,扁鵲為什么要離開蔡國,逃到秦國去?論題三:以頭腦風暴的形式說說扁鵲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論題四:蔡桓公的病開始并不嚴重,為什么后來會變得無法醫治?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2、小組合作討論,將討論結果寫在材料上。3、各小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集體評議總結。答案參考如下:論題一答案略。論題二:扁鵲“還走”是因為桓侯的病由輕而重,終至不可救藥。扁鵲逃到秦國去是為了避免慘遭迫害,這體現了他的機警果斷,也從側面反映出蔡桓公為人的蠻橫與殘暴。論題三:扁鵲——醫術高超,盡職盡責,機警果斷;蔡桓公——剛愎自用,諱疾忌醫,蠻橫殘暴。論題三:啟示如有病須早治,切勿諱疾忌醫;對待缺點錯誤,應該防微杜漸;不可主觀猜忌,切勿拒絕忠告;要避免禍患,必須見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探究的習慣,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明確古人運用故事意在說理的寫作目的,在對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學生個性化感悟,鼓勵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六、 活動五:“我會演”(25分鐘)小組分工合作,改編劇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即興表演。各組推選代表分別扮演扁鵲、蔡桓公及旁白到講臺前表演。集體評議,評選出“最佳表演獎”,“最佳編劇獎”。予以表彰。(課本劇從改編到排練,在到演出到評價,整個過程放手讓學生組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意識和進取精神,體現了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編劇本時可鼓勵學生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適當創新。)七、活動六:“我會背”(時間:15分鐘)準備:各小組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課文。各組開展背誦比賽。集體評議,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組予以表彰。(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指點背誦方法,如可按照敘事層次來背,可抓住關鍵詞語的變化來背等等。)八、活動七:“我會做”(5分鐘)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后練習二,然后相互評改。 教學后記: 為了打破傳統文言文的教學模式,貫徹課程標準新理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采用了“主體參與式”活動設計,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只作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活動中的伙伴,學生才是主動的學習參與者,是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解決者,是創造過程及創造樂趣的享受者,是發展的主體因素。